在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过程中,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意义重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规划编制工作。
多元协同发力
确立教育发展新目标
县域教育规划目标的确定是动态持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十五五”规划编制阶段,需建立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和教师参与的县级教育规划委员会,以县教育局为核心,联动县政府、发改委、财政局与学校等主体,明确权责边界,通过多元协同整合资源,从水平性、质量性、结构性和机制性目标入手,科学确立发展目标。
水平性目标方面,依据教育强国战略和地方规划,立足县域实际确立教育普及与资源配置指标。教育普及聚焦普惠性幼儿园入园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入学机会;资源均衡侧重智慧校园建设、城乡校际资源分配均衡化等,保障县域内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质量性目标坚持重点筛选原则,围绕学生核心素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跨学科教学、小班化教学经验和县中振兴等,确立适配县域不同学段和城乡学校的目标,推动教育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
结构性目标依据人口变化和新型城镇化趋势,围绕学校空间布局调整、乡村及民族地区学校质量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职普融通、乡镇寄宿制学校质量等,以结构调整驱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资源利用以适应县域发展新形势。
机制性目标围绕管理、评价和协同机制,推进“县管校聘”、教师编制动态调整、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发展性与增值性评价、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及教育数字化平台,以完善机制保障县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统筹各类教育
形成协调发展新内容
县域教育发展需统筹学前、义务、特殊、民办、职业及家庭教育等协调推进,激发内部活力。建立与人口变化适配的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作为重点,落实各学段学龄人口监测预警制度,构建“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区域教育资源流动协同机制。
学前教育方面,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依据城乡人口变化,扩大安全普惠性资源供给,通过结构性改革提升质量,为儿童起步奠定良好基础。
义务教育聚焦优质均衡,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分期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校际硬件差距;完善优秀师资交流轮岗,推动从硬件均衡到师资优质均衡;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建立科学督导评估体系。
民办教育方面,贯彻国务院相关意见,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形成进出有序、规范优质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立足需求,优化布局,深化与职业学院合作,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提升支撑引领能力。此外,还开展家庭教育讲堂,营造良好家风,构建家校共育模式,凝聚教育合力。
创新保障机制
构建发展支持新体系
通过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机制,构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体系,重点强化经费保障、师资建设、评价机制和信息融合,提升保障水平。
经费保障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稳定增长,重点支持农村和薄弱学校;拓宽筹措渠道,鼓励社会捐资助学,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筑牢物质基础。
师资建设方面,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健全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待遇,提升工作积极性;优化队伍结构,通过招聘引进补充短缺学科教师,改善学科和年龄结构;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完善体系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评价机制改革上,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加强教育督导,提升权威性与实效性,引导县域教育正确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方面,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模式,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为县域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打破时空限制促进优质资源高效流动。
(作者徐其红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王稳东系该校西北乡村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1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