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自评“点亮”离园时光

发布时间:2025-08-03 作者:李晓凤 李晓容 来源:中国教育报

  “老师,我的鞋子找不到了!”“妈妈怎么还不来呀?”每天下午四点半,教室就炸开了锅。小宇追着朵朵满屋子跑,乐乐抱着我的腿哭得满脸泪花。在此起彼伏的喧闹声里,我手忙脚乱地帮孩子找外套、安抚情绪,却怎么也压不住这场混乱的“战争”。

  转机出现在一次教研会上。当张老师分享她用手工活动稳住孩子们的妙招时,我突然想起每次离园时,孩子们对着空荡荡的桌面发呆的模样,原来是离园活动形式太单一,才让他们闲得“大闹天宫”!

  回到班级,我和配班、保育老师围坐在一起,将园本的“离园环节质量评估标准”细细拆解。考虑到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将园本指标中“准备游戏材料”细化成投放色彩鲜艳、便于收放、趣味性强的游戏材料,将“准备盥洗用品”细化为准备易拿取的漱口杯、盥洗水桶及湿纸巾等具体盥洗用品。细化后的指标,既严格遵循了园级标准的总体要求,又充分考虑了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需求及班级环境等个性化因素,这些“量身定制”的标准,成了我们的“破局指南”。

  第一次用标准“照镜子”时,我被录制视频里的画面刺痛了:整整15分钟,孩子们要么呆坐着抠手指,要么在教室追逐。当晚,我们通过班务会议商讨出“离园盲盒时间”——每天由孩子们轮流抽取“任务卡”:有时是分享“今天最甜的事”,比如小明骄傲地说自己帮小树苗浇了水;有时是“安全小剧场”,孩子们用玩偶表演迷路后如何找警察叔叔。当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安全勋章”,眼睛亮晶晶地等待家长时,我知道这一步走对了。

  但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明明投放了绘本和桌面玩具,几个孩子还是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他们说:“每天都是这些图书,不想看了。”“玩具也不好玩。”于是,我们邀请孩子们参与“玩具设计师”投票,扭扭棒、磁力片、魔方这些呼声最高的玩具,让等待时间被创意填满。

  最让我头疼的是教师配合的难题。家长找主班教师询问情况时,我正忙着给孩子塞汗巾,保育老师又被哭闹的孩子缠住。我们将“幼儿园一日生活组织与实施方案”翻出了毛边,终于画出了一张“黄金站位图”:离园前15分钟,主班教师在活动区组织活动,配班教师在门口核对接送信息,保育老师给孩子检查衣扣。

  第二轮自评时,我对照评估指标,将目光转向孩子的成长。视频里,小红吃完饭直接跑开,根本没擦嘴;好多孩子面对拉链急得直跺脚。为解决问题,我们将教室角落改造成“自理小王国”:墙面贴着卡通版的“离园四件事”流程图,镜子旁摆满小梳子、儿童面霜,生活区的“魔法箱”里藏着各种练习扣纽扣、系鞋带的教具。慢慢地,孩子们会互相提醒“先擦嘴再玩”,有的还主动当起“小老师”,教同伴整理书包。

  现在的离园时光,像一首轻快的儿歌。孩子们哼着自编的整理歌谣,把玩具分类“送回家”;家长接过穿戴整齐、满脸笑容的孩子,总会说一句“老师辛苦了”。这场“破局之战”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无目的的艰难跋涉,而是拿着“自评”这面镜子,不断照见问题、调整方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怡心第三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