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28个孩子到288个孩子——

一所乡镇幼儿园的“突围记”

发布时间:2025-08-03 作者:通讯员 高志恒 綦艳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走园

  5年前,湖南省祁阳市黎家坪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黎幼”)总共28个孩子,园区空空荡荡。5年后,这所园实现了“突围”,在园幼儿数从28人增至288人,家长满意度连续几年达到百分百,而且还成了湖南省自主游戏活动试点园。短短5年,这所园是如何做到的?

  2018年7月,伍梦琴接手黎幼时,园区28个孩子中留守儿童超过60%,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幼儿园年运营经费不足10万元……面对城乡教育断层、资源匮乏、观念冲突三重压力,伍梦琴带领平均年龄26岁的教师团队开启了破冰之旅。

  过去,乡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黎幼也不例外。教师唐诗琴看着孩子走独木桥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手记观察本都被汗浸湿了。有的教师嫌弃孩子玩泥巴,习惯手把手教搭积木,这种“包办式”教育严重束缚了孩子的天性,造成教育与儿童成长规律的断层。为扭转这一局面,黎幼开启了教师成长计划,通过“跟岗学习+反思日志+案例研讨”等成长模式,团队累计撰写317本观察笔记,记录下教育观念的蜕变过程。

  慢慢地,教师开始开展“防水战靴”活动,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当看到孩子用轮胎搭出“太空站”时,教师不再惊讶,而是欣赏与鼓励。正如教师邓陶香所说:“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而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这种转变,打破了固有的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天性。

  资金紧缺,教具匮乏,是乡村幼儿园面临的现实困境。但黎幼没有被困难束缚,而是立足乡土,就地取材,将身边的自然物转化为教育资源。湘江芦苇秆做成测量尺,老屋冲河坝的鹅卵石成为数学棋子,晒谷场草席剪成“万里长城”,篾匠李爷爷送的竹筛、阿婆扔掉的槟榔芋叶,都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工具。

  3年时间,黎幼成功开发出 87种乡土教具,成本大大降低,课程丰富度却提升了。课堂也搬到大自然中,春天的泥坑变身“黏度实验室”,秋天的稻草、竹簸箕化作教学道具。

  为提升保教质量,黎幼开启了“游戏化教学”,但家长担心孩子在游戏中的安全,质疑游戏的教育价值。为化解这一矛盾,几年来,该园举办了200多场活动,包括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日等,邀请家长走进课堂,直观感受游戏化教学的魅力。

  随着活动的开展,家长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担心安全到支持探索,从认为游戏无用到认可游戏中蕴含的学问。家长黄文瑶每天不辞辛苦,从祁阳市区驱车半小时送孩子去黎幼:“看到女儿用石头拼出老火车站模型时,我懂得了游戏的力量,把孩子放在这里我放心。”

  这场“游戏革命”成效明显,孩子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几年来,黎幼持续创新,引入AI智慧课堂,邀请老篾匠、非遗传承人进课堂,目前已培养出17名市级骨干教师,开发出“祁阳游戏地图”等特色课程,在当地树起了好口碑,幼儿人数显著增长。作为湖南省自主游戏活动试点园,黎幼始终秉持开放理念,先后接待了2000余名幼教工作者前来参观交流。

  祁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恩鹏表示:“从28到288,这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乡村教育的觉醒。乡土资源就是最好的教材,游戏就是最亮的明灯。”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3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