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中小学创新推行唱奏一体化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器乐基础技能教学激发兴趣,将演奏融入识谱、歌唱、欣赏及编创环节,提升学生音乐表现力与多声部协作能力,从而实现美育浸润与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助力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专项特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指出,演唱和演奏是情感表达与音乐表现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并将“独唱与合作演唱、独奏与合作演奏”列为三至九年级的重要学习任务。这充分表明,演唱与演奏是落实美育浸润行动、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大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经过多年课改实践,总结出一套运用唱奏一体化教学达成音乐课程育人目标的独特经验。
重在掌握基础技能激发兴趣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中开展器乐教学,并非要让学生精通某项乐器的演奏技能,而是使其掌握满足课堂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换言之,这个阶段的器乐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演奏家,而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以演奏者的身份参与音乐、理解音乐、享受音乐。因此,课堂上的器乐首先是教学媒介,其次才是艺术载体;教师只需提取与课标要求、课时容量、班级学情相匹配的“最小必要技能包”,确保学生能学以致用即可。开展集体演奏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要有“兜底”思维,确保零基础学生也能参与。
义务教育阶段的器乐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会得多”,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口风琴教学,教师只需让学生掌握C大调的基础演奏技能,能够在歌曲演唱和乐曲欣赏中适度地参与演奏、伴奏即可,让学生感受到演奏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应以“够用”为支点,以“兜底+分层”为杠杆,把每一次集体演奏都变成学生可感、可及、可乐的音乐体验,从而夯实唱奏一体化基础,为学生播下兴趣的种子。
演奏辅助识谱教学,深化乐理认知
新课标将音乐课程内容概括为“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乐谱识读”是“表现”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良好的乐谱识读能力能够促进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内容的学习。
用乐器演奏带动识谱与乐理教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乐谱本质上是记录音乐的一种工具,工具只有在不断使用过程中才能熟练掌握。在传统的音乐课唱歌教学过程中,歌曲学唱主要依赖听唱法进行,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听觉模仿的方式学唱歌曲,而学生在演奏学习过程中,不能绕开识谱进行练习,这就彰显了乐谱的工具属性。
以口风琴为例,教师在教授《小星星》这首作品时,可以将歌曲改编成简单的口风琴乐谱。新授阶段,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预习歌曲旋律,熟悉乐谱,然后逐步教他们如何识读乐谱并用口风琴进行吹奏。通过唱奏结合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口风琴的基本演奏技巧,更在实践中提高了乐谱识读能力,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具象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以奏伴唱,提高学生歌唱水平
在音乐课堂中,演唱与演奏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可以拧成一股绳,共同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学生学习乐器演奏,一方面,因乐器具有固定的音高,遵循“刻槽”的理论,学生的音准模仿有了“尺子”,长此以往,耳朵就训练出来了,实现了“耳朵就是尺子”,从而提升学生的音准,助力歌唱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唱奏一体化教学,以唱辅奏,以奏伴唱,让课堂教学形式更丰富。
以口风琴为例,在教授四年级合唱歌曲《茉莉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歌曲的主旋律,借助乐器的固定音高帮助他们巩固音准。当学生能够熟练地吹奏主旋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边吹口风琴边轻声哼唱,逐步过渡到脱离乐器独立演唱。另外,在学习合唱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口风琴分声部练习,然后再合奏,从而顺利地完成合唱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多声部听觉感知能力与合唱能力。
唱奏一体,提升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主要以聆听的方式感受音乐。浅层次的聆听主要是感性的体验,缺少创造性的鉴赏。通过学具类乐器演奏,学生可以多维度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深度体验与实践中欣赏音乐。学生可以选择打击乐器为乐曲或者歌曲伴奏,还可以使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演奏歌曲或者乐曲的主干音、乐句等,用演奏的方式深度体验音乐的情绪情感。
例如在欣赏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选择打击乐器和口风琴参与音乐欣赏,可以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模仿乐曲中的节奏,还可以让学生用口风琴吹奏乐曲中的旋律片段。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从单纯的聆听者变成了音乐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捕捉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还能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作品传达的情感,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
唱奏交融,激活创造性思维
演奏让乐思落地,歌唱让情感升腾,唱奏一体很好地实现了编创的音响化,也体现出乐器的工具化属性。音乐的编创依赖演唱作为思维的外显途径,更依赖乐器作为音响的输出平台。有了乐器音响的反馈,学生对内心听觉依赖度降低,编创就超越了简单模仿,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在教授《念故乡》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提炼“重复的音乐创作手法”这一核心概念,将听赏与评述、独奏与合作演奏、编创与展示等学习任务有机融合,在关注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的基础上,发挥口风琴这类键盘乐器的音乐创作与展示的独特功效,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运用一定的技法完成简单的旋律编创,实现对课程内容从理解到熟练再到运用的能力提升。
唱奏和鸣,共美合声促成长
在唱奏一体化的音乐课堂,唱与奏并非两条平行轨道,而是交织成网的协同实践:人声提供旋律与情感温度,器乐赋予和声与节奏骨架,两者互为支撑,共同构建多声部音响。学生通过乐器感受多声部合奏的集体合作体验,既能提高多声部艺术表现力,又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调控演奏配合集体,彰显合作精神,实现学科德育无痕渗透。
唱奏一体化教学以低门槛、高参与的特质,为学生铺设了无障碍的音乐通道:先天性音准偏差者在固定音高的器乐支撑下得以规避跑调的焦虑;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亦可在器乐替代人声的间隙中安然跨越音色骤变的关卡。持续的唱奏协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身体—情绪统合能力,更在反复的群体共振中强化了自我认同与社会归属感。音乐课堂由此成为安全而开放的情感实验室,每一名学生都得以在唱奏和鸣中照见自我,在共声中舒展心灵,最终实现认知、情感与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正是唱奏一体化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深层价值旨归。
(作者薛金系大连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常双系大连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家校社协同机制下中小学美育浸润实践研究”[ZDI202508]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美育进中考’背景下学生艺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研究”[CLA2203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