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的文化根基

发布时间:2025-08-14 作者:张晓婧 刘建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集中反映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鲜明特征。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首位,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政教育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政教育是研究人的学问,这种特性决定了其无法脱离人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因而文化性要素是思政引领力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为凝聚和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了直接的文化动因和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强调以塑造君子人格为前提,从个人修养上升到对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有所作为。思政教育的旨归要义包括形塑健全人格、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在社会理想和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既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养料,也为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集中体现为实事求是、格物究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与时俱进等哲学思想,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国家治理思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等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生态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可以为当今时代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基本涵盖了为政以德、克己奉公等政德,礼义廉耻、和衷共济、扶危济困等社会公德,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等家庭美德,以德立身、厚德载物、担当意识、报国情怀、重信守诺等个人品德修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人处世、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以人为本、以人为贵等价值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处世方法,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等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等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生活理念,是中国人所秉持的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滋养形成了独特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艺等,至今仍旧发挥着深刻影响,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具有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志性意义。“第二个结合”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把我们从文化虚无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等束缚中解放出来,有力回应和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文化主体性及由此而获得的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焕发出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对思政引领力的凝聚提升和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革命文化是宝贵资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标识和文化支撑,也是纵贯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文化主线。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形态。革命文化蕴含的宝贵资源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素材和生动案例,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增强思政引领力。

  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奋斗征程的历史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历史既体现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不同时代的奋斗历程,也体现为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和理论创新;既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生动实践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党的自身建设史和理论创新史。这些历史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层次清晰,为思政课教师讲好革命故事、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丰厚而生动的历史资源。

  革命文化内蕴着一系列各有特点的革命精神。在革命文化中,革命精神是核心,发挥着铸魂育人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革命精神是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概括总结,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是思政教育以革命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财富。

  革命旧址是革命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实物载体。革命旧址包括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墓地,重要事件和重大战斗遗址、遗迹,革命纪念碑(塔、堂)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革命旧址不仅见证了革命历史的沧桑变迁,更承载着革命精神的深厚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现代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礼赞革命岁月的重要场所,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景,是实现实践育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旧址中的宝贵资源,既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内在需要,也是革命文化自身力量的外显,还是反对各种错误思潮的现实需求。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方向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土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新时代我国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方向,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意识形态基础和鲜明文化旗帜,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方向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经由“两个结合”而形成的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是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价值先进为现实表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规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思政教育的指导原则,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逻辑范式和价值范式。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括个人的德,也涵盖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汇聚引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指引着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踏实践行、实现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可以为凝聚和提升思政引领力提供价值支撑,为思政教育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根本遵循。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为此,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深厚滋养,以革命文化锻造初心使命,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全面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中思政引领力的文化根基。

  (张晓婧系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24sxzz02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4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