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马远德 记者 阳锡叶)浙江的“小奋”转来2000元、新疆的“LK”寄来崭新的运动鞋……了解到资助编号“233”的学生小李(化名)家庭经济困难后,毛顺涛当即在助学群里发消息。之后,小李收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
这样的镜头,在毛顺涛的17年助学路上不断上演。这名46岁的湖南省祁阳市黄泥塘镇中心学校教师,从2008年帮扶“001”号学生小陈(化名)开始,到如今已帮扶到“260”号学生,走访行程累计上万公里,各界资助款累计超400万元,“美梦计划”帮助30多个家庭换了新床,“勤学奖”让100多个孩子领到了奖学金。
故事要从17年前说起。2008年,8岁的小陈“咧嘴笑”的模样,深深地烙印在毛顺涛的心里。这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孩出生即被遗弃,跟着乞讨者长大。养父母去世后,小陈与70多岁失明失聪的奶奶相依为命。毛顺涛通过互联网联系到公益机构,为小陈争取到了免费做唇腭裂手术的机会,还通过多方联络获得资金资助,支持小陈求学直至中专毕业。
2011年,为了让小陈能有独立空间,毛顺涛为他买了第一张床,“美梦计划”也由此开启。在走访中,毛顺涛的足迹遍布祁阳各乡镇,他发现太多孩子睡在砖头架起的木板上,便通过“美梦计划”,陆续为他们送去床、床上用品和书桌。
受助学生日渐增多,需求也愈发多样。毛顺涛留意到,许多孩子学习格外刻苦,成绩也十分突出。他和助学群里的爱心人士商议:“能不能给这些努力的孩子一些奖励?”提议立刻得到众人响应。至今,他们已发放3届“勤学奖”,累计发放现金1万余元,每笔奖励的明细都在微信公众号里公示。这份奖励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努力会被看见,付出终有回报。
为让资助透明可信,毛顺涛从不经手捐款,每年约60万元善款均由资助人直接转给学生,群内汇总公示后,再通知学生监护人查收确认。在他和众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受助学生中已有多人考入大学,两人读研深造。
每年,毛顺涛都会组织受助学生给资助人写一封感谢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他手机里存着的上千封感谢信中,“感谢您让我敢做梦”这句话格外动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6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