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一位一直扎根乡村教育的中学校长畅谈。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学生整体进步显著,赢得了大家的肯定。谈及秘诀,他只是温和地说:“教育这事儿,有时真像那句老话——‘哪壶不开提哪壶’。但我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守候着,尽力去帮那壶即将烧开的水。”
我们时常陷入一个误区:仿佛教师的天职,就是盯住学生的短板。久而久之,学生们身上就被贴满了标签:数学反应慢、作文不生动、动手能力差……反复强调不足,导致学生信心受挫,不愿开口,甚至滋生逆反心理。这种只盯着“不开之壶”的习惯,不是引导,反而成了压在学生心尖的石头。
这位乡村校长的智慧在于:他深刻懂得那壶“开了的水”蕴藏的力量。在他的影响下,教师们练就了一双双善于发现亮点的眼睛:一个常在数学上卡壳却终于勇敢举手的学生,一篇虽然稚嫩但流露真情的小作文,一丝悄悄专注起来的神情……这些微小的光亮,都被教师们小心翼翼地“捧”起来,视若珍宝。这是“开了的水”里涌动的希望。
我曾在教学中亲见这样的力量。当一个学生兴冲冲地展示英语满分试卷时,最忌讳旁人立刻跟上那句“但数学还得加把劲啊”。此刻,给予纯粹而及时的赞美——“你这次的进步真让人高兴!”——这份由衷的认可,常常能唤醒孩子心底的回应。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往往始于学生的长处被真诚欣赏、每一步成长被热情标记。教育的根基,往往在这样“提开之壶”的温暖滋养中,深深扎下。
静待花开,绝不是视而不见。它的背后,是对教育的笃定和对方法的精研。这位校长的团队在攻克关键难题时展现出的韧性,建立在像绣花一样细致的观察和深入了解之上。他们会仔细寻找问题的根源:是教学方法不够贴近学生,还是某些知识点在孩子脑中未能连接贯通?
找到症结,行动随之深化。当他们发现一个孩子逃避数学是源于曾经的心理阴影时,团队便为他设计小步前进的阶梯:在游戏里轻轻触碰数学的趣味,在轻松的练习中找回与数字的亲近感……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壶“未开之水”能在恰当的呵护下慢慢升温。这过程考验着非凡的耐心——如同培育幼苗需要等待合适的时节,从不用急火强催。这份耐心守候中的精准助力,正是教育艺术的精妙所在。
教育绝不是拿着放大镜挑剔每一壶未开的水,然后粗暴指责。教育的要旨,是怀着足够的耐心去看见、去珍视、去点燃那些“已经半开之壶”里闪烁的光芒,默默地添柴加火——直到每一个生命,都在各自最合适的温度下,焕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与热。
壶中水声渐响,蕴藏着教育无声的力量。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做细心的听声者、耐心的助燃人。
(作者系湖北省英山县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政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