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李江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语文课,不是讲清楚课文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好的语文课,是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深处,读懂作者的内心,读出文字的力量,读出思维的成长。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于文本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从“教教材”走向“教语文”。这意味着,语文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要让孩子在语言中成长,在思维中提升,在文化中浸润。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我们如何解读手中的文本。

  如何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角度供参考:理解作者、尊重文本、激活学生。

  第一,理解作者。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我们要学会“知人论世”,走进文字背后的“那个人”。比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祖父的园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不只是写一个园子,更是写童年的自由和心灵的归属。教师如果能带着学生去理解作者萧红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能更深刻地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第二,尊重文本。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散文重情,诗歌重意,说明文重理,议论文重论。教师要有“文体意识”,依体而读。比如在教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太阳》这篇说明文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梳理信息结构,而不是一味地抒情。

  第三,激活学生。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个性化理解不是随意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迁移。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时,学生可以讨论诸葛亮的智慧,但不能脱离文本去想象他会不会开飞机。

  面对不同文体有什么解读路径呢?

  教散文,要感受情感的流动;教叙事文,要理清故事线,读懂人物心;教说明文和议论文,要训练逻辑与表达。比如讲《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师可以借助人物卡片,帮助学生梳理雨来的成长轨迹。

  当然,语文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要有预设,也要有生成。教师要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但也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比如学生问:“如果蔺相如失败了怎么办?”这其实是一个极好的思辨点。

  同时,教师要从“教课文”走向“共探索”,从“教师主导”走向“师生共读”。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反思,但也要引导他们“合理阅读”——以文本为依据,以语言为核心,以文体为线索。

  围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我提出四点教学建议:

  第一,三位一体解读文本。教师要从文本内容、文体特征、作者意图三个维度去理解课文。第二,强化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要相互呼应。比如目标是理解人物形象,教学内容就要聚焦人物描写。第三,构建“问题驱动”的课堂。问题要有层次、有挑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第四,沉浸阅读与批判阅读结合。教师要让学生既感受文字的美,也学会分析语言的逻辑。

  文本解读,不只是读课文,更是读学生、读教育。我们要把文本解读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把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对接,才能真正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文本解读能力,不是“读得快”,而是“读得准、读得深、读得活”。建议每天读一篇课文、写一段解读、问一个问题,日积月累,必能厚积薄发。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银河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