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人工智能)突破时空界限,精准诊断学习盲区,为每个学生绘制知识图谱,我们真切感受到它为教育注入了新动力。然而,教育技术变革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忧思。
当下,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了AI教研和培训的热潮,但其中有的只热衷于形式创新,却偏离了教育的本质。笔者曾听过一节数学课,教师利用AI技术将数学家笛卡尔复活,栩栩如生地和学生进行对话,但这难以称之为具有革新意义的AI教学。
AI实时生成课堂分析数据,让精准教学变为现实。然而,数据的实时公布又难免会泄露隐私,让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见,必须经过教学效果与教学伦理的双重评估,才能为技术赋能教育筑牢安全屏障。同时,学生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强化训练,能够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但利用AI技术机械刷题,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容易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心理焦虑。把握AI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并非一件易事。教学中,教师要系好“安全带”,建立以数据为支撑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实现精准评估,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AI技术可以模拟知识传递的过程,却难以唤醒教育的灵魂。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感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需要教师的人文关怀。AI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应是“教师”与“数智”的和谐共存。
在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数字机器人走进学校,帮助教师完成一些繁杂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教学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追寻人性的课堂。当下,应努力探索“人机同堂”课堂教学模式,思考当教师和机器人一起授课时,如何既能发挥AI高效传递知识的优势,又能展开师生间的深层情感交流与互动。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站在教育数字化的十字路口,教师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书写教育与AI融合的新篇章,让AI真正服务于教育,成为教育创新的催化剂。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吴昌硕实验学校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