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校长如何带领有观望、迟疑、畏惧心态的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带领一所新优质学校升格发展?
教师对人工智能的价值认同感偏低,是有原因的:一是缺乏系统指导,年轻教师“吃不饱”,年长教师基于思维惯性有恐惧防御心理,导致部分教师仅将AI视为教学辅助手段,未能理解其重塑教育生态的深层价值。二是培训体系“碎片化”,学校培训模式单一,应用群体限于部分年轻教师、应用场景狭窄。三是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应用缺乏系统支撑,影响应用体验。
然而,困境即机遇,一开始不能整体跃升,那就先从局部突破,有步骤地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虽起点不高,但通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突破,真正实现了学校的优质提升。我认为,学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可以从以下六点着力。
一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坐标体系。通过系统学习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让教师们了解数字素养体系及具体要求,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并明确提升方向。
二是推进数字素养培训全覆盖。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AI通识培训,也要组织骨干教师参与“AI+学科”工作坊,培育创新团队开展课题研究。
三是重构学校数智育人环境。可建设“双师课堂+AI课堂多模态反馈系统大模型”数智教室,并在多个教学场景中配备数字化工具,为人工智能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是构建创新机制培育应用生态。构建“教研共同体+AI”的新型研修模式,建立“领跑+跟跑+并跑”分学科差异化提升策略,名师工作室内由优秀教师带动,信息技术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定期研讨,形成“AI诊断—集体研讨—教学改进”机制,优秀案例在校内外推广。
五是加强校企合作。可与本地科技企业、高校合作,引入成熟的AI教育平台,邀请企业技术团队进校指导,并带领教师到科技企业参观学习。
六是家校辐射引领。多与省内外教师团队进行相关主题的教研展示和辐射研讨。
这些建议,也是我们学校走过的路。我发现,当教师真正理解AI是重构教学逻辑的“思维工具”时,技术应用才能向教育内核渗透,“标准坐标+实践场域+创新机制”的立体模型,能推动人的觉醒,帮助教师在数字坐标系中找到生长点。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外国语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