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科学家合作科研。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瑞士作为国土狭小、资源有限的国家,凭借高度一体化的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机制,连续14年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榜首,展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这一机制通过政府的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转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高层次人才在知识创造和产业升级中的中坚作用,构建起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教育体系:
为创新筑牢人才根基
瑞士通过构建以“双轨制”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强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培育了涵盖基础研究、工程应用和技术技能等领域的人才队伍。
“双轨制”畅通发展通道。瑞士“双轨制”教育模式实现了学术与职业教育并重,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可根据个人兴趣、能力水平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路径。普通高中毕业生多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系统接受理论教育和科研训练,最终走向基础科研和高端技术研发领域。而近七成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路径,通过学徒制接受“企业实训+学校课程+行业培训”的一体化培养。大多数职业教育毕业生到应用科学大学深造,服务于产业技术前沿。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打破“学历歧视”等传统观念桎梏,构建以能力导向为基础的教育文化和职业伦理。
科教融汇机制下系统培养科研人才。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构建起一套以科研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大学通过科研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跨机构联合培养,实现科技前沿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在本科阶段,学生通过研究型教学、跨学科实验平台和研究助理机制,广泛参与真实科研项目。例如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本科生通过国际太阳能建筑竞赛,参与可持续能源和建筑设计研究。硕士和博士阶段,这些大学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协同提升,强调理论训练与实验实践并重,推动学生在全球研究网络中实现能力跃迁。例如,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设立“精英博士生计划”,资助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参与国家级科研任务,并与保罗·谢尔研究所、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培养,强化人才在高校、科研、产业之间的流动。
产教融汇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用科学大学广泛联通产业与教育,在课程设计、师资建设和研究方向中嵌入企业需求,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例如,瑞士东部应用科技大学与瑞士铁路公司合作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项目,学生可全程参与工程设计和技术转化,项目成果直接服务于瑞士国家交通体系建设。此外,应用科学大学坚持“重实践、强适配”导向,招生时注重学生实践潜力,专业设置根据地方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灵活调整,师资普遍具备行业经验,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场景深度融合。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后须进入企业实习,毕业论文多聚焦企业真实问题,强化了成果转化能力。数据显示,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毕业生一年内就业率超过95%,大多数进入中高级技术岗位,展现出较高的职业匹配度和竞争力。
在全社会鼓励终身学习。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和职业流动加剧,瑞士政府通过立法保障、财政支持和激励机制,持续降低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制度门槛。《瑞士继续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参与认证课程的成年人可申请最多报销50%学费,年度补贴额最高可达1.2万瑞士法郎。这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瑞士引导企业将员工在职培训纳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相关投入可在企业所得税中抵扣,显著提升了企业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意识和投资意愿。
科技体系:
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引导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瑞士构建了以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为特征的科研协同体系。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创新署形成了“双轨并行”的资助机制,前者侧重支持自由探索和基础科学,后者则聚焦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在顶层设计上,瑞士政府通过每四年发布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促进规划案》明确科研方向和政策重点,在联邦和各州层面依据竞争性原则对公共科研资金进行分配,并辅以税收减免等金融激励以撬动私营部门参与,形成激发各方主体活力的投入机制。
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生态。瑞士深度参与欧盟“地平线欧洲计划”等国际科研合作框架,与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网络。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科技外交,构建以“科技文化中心”为核心的对外合作平台。该网络由瑞士联邦教育、研究和创新国务秘书处与外交部联合运营,在全球创新枢纽设立中心,推动跨境资源整合和项目协同。这一制度化、网络化的合作机制,强化了“知识外交”与“技术外溢”的互动效应。
推动校企协同研发。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在瑞士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关键枢纽角色,负责科研成果评估、专利管理、成果孵化和产学研对接。在其帮助下,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每年孵化30余家初创企业,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已促成逾500家初创企业在工程技术、软件、金融科技等领域实现成果转化,彰显高校在科技创新生态中的引擎作用。
人才体系:
打造高端人才集聚地
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一方面,瑞士政府通过灵活的签证政策和多语种国际传播平台,提升对全球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进入的便利性,特别针对博士后和技术专家实行快速审批机制,强化制度弹性。高校则实行全球化、同行评议驱动的人才选聘制度,公开发布教研岗位并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科研启动资金。与此同时,高校设立“国际接待办公室”,为外籍人才提供签证、住房、教育、保险等一站式支持,保障其生活质量和科研效率。在资助层面,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以开放、高效的资助机制吸引国际研究人员参与项目申报、合作研究和科技创业,为瑞士创新生态注入持续动能。
激励机制释放人才活力。瑞士政府依托创新署设立了包括种子基金、创业培训和成果转化在内的支持体系,帮助科研人员将技术原型转化为市场产品。同时,瑞士高校普遍实行“在职创企”制度,教授在保留教职的同时可创办企业。例如,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泰吉教授创办了一家脑机接口企业,成为瑞士神经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此类制度有效促进了科研、教学和创业的协同互动。瑞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覆盖技术岗位到高层管理岗位的培训内容,为不同阶段人才提供持续成长空间,促使专业人员实现专业化发展,确保人才梯度具备流动性。
一体化整合: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政策协同。瑞士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的高效运作,得益于其高度协同的政策设计和分权有序的制度架构。瑞士确立了联邦、州、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联邦的顶层设计确保全国实行统一标准且质量可控。州层面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灵活执行,可根据本地经济需求调整职业培训内容等。行业协会则保证教育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例如,瑞士工业协会每五年与联邦政府共同修订240个职业的培训内容,确保与技术进步同步。
创新文化的环境支持。瑞士高度发达的创新文化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深层次的社会支撑。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宽容失败,构成了瑞士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整体认可“试错—迭代—突破”的创新逻辑。政策层面,瑞士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容错机制,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科研资助中明确,容许正常研究风险,不以短期产出为硬性指标,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如产假、疾病等情境下的资助期延展,保障长期探索的连续性。与此同时,瑞士注重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通过“科学与城市”组织推动科学家与社会互动,其举办的多语种公众参与项目有效提升了科技话题的社会透明度和认同度,增强了公众对科学创新的理解和支持。
创新园区的平台支撑。瑞士积极推动科技园区成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以瑞士创新园为例,该园区由高校和企业共同运营,聚集了高端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园区不仅提供办公空间和实验平台,还为企业和科研团队提供技术转化支持、政策咨询服务和创业辅导,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催化剂。自2016年启动以来,瑞士创新园已吸引超过300家创新型企业入驻,创造了超过2700个新就业岗位。园区还整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高校的科研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平台。比如园区的电池测试实验室就吸引了欧洲汽车制造商和一些初创企业。园区还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跨学科研讨会和行业峰会等,打破学术与产业的壁垒,推动形成开放协作的创新文化。
总之,瑞士尝试构建一个“教育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应用—政策反馈—教育迭代”的闭环创新生态模型,形成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瑞士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协同机制,推动产学研用实质性融合,完善应用型教育与研究型教育的衔接体系,建设特色创新园区,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制度生态。唯有打通协作通道、推动资源整合,才能构建适应未来竞争的国家创新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小华系该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