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领导与政策”项目为全球南方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5-08-28 作者:胡昳昀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主席强调:“作为全球南方一员,中国将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继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是发展中国家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也是支持全球发展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

  教育是南南合作的重要领域,加强南南教育合作是中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早在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就联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创设了国内首个比较教育学“教育领导与政策”全英文国际硕士和博士项目。项目精准服务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需求,15年来形成了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坚持为全球南方输送高水平人才,为南南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青年领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为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教育研究所合作,于2011年、2013年联合开发了比较教育学专业“教育领导与政策”全英文国际硕士和博士项目。项目整合两校优质师资和国际学术网络,聚焦教育管理、领导与政策等核心议题,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青年领袖。

  来自哥伦比亚的阿尔方西娜说:“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对我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俄罗斯的维多利亚说:“我体验到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与我的中国同学始终在共同交流和共同分享中不断成长。我们互相分享各自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这种互动也为彼此国家的教育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比较教育学“教育领导与政策”全英文国际硕士和博士项目,诞生于来华留学教育亟待提升层次和质量的关键节点。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故事和学习中国经验。但当时我国来华留学教育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语言障碍,外国学生需要英文授课;二是结构失衡,高层次项目不足;三是理念模式滞后,导致培养质量不高。

  项目提供一体化硕士和博士培养方案,实现了我国来华留学教育的三大突破。首先,突破了语言障碍。项目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并鼓励国际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推动中国学生参与英文课程学习,构建中外学生互学互鉴的跨文化环境。其次,提升了培养层次。项目构建了完整的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打造了服务国家外交软实力的“人才纽带”。最后,提升了教育质量。项目建立了质量评估和动态优化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实施国际学生评课、学习体验和教师教学体验跟踪调查制度,畅通学生反映诉求渠道,持续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项目不断完善,争取以更高标准回应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新需求。

  2024年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和在读学生对项目的满意度达到了97%,授课教师对项目的满意度达到了98%。大多数受访学生表示,愿意把项目推介给本国朋友。

  为南南教育合作作出中国贡献

  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需要高校发挥专业优势。项目凝聚多方力量,在推动南南教育合作、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增强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培养全球南方治理人才。15年间,硕士项目已招收57个国家174名学生,博士项目已招收56个国家131名学生。毕业生广泛活跃于各行各业,有的从事外交工作,有的在一些国家教育部任职,有的在高校从事管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的到世界著名学府继续深造。这些毕业生成为了推动其祖国发展和对华合作的重要力量。

  促进教育学科发展。项目的成功经验催生了教育学科更多全英文国际项目的诞生。如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2012年与欧洲3个国家的大学联合开设了伊拉斯谟·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硕士项目,还陆续开设了“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教育管理与创新”、“高级学习技术”等全英文教学国际硕士和博士项目,开发了一批高水平英文授课课程。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输出。“整合了专业课程、学术讲座、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能力训练、国际交流、学术研讨会等模块,构建了分层分类、立体多元的学习框架”,这是国内外教育同行对项目的评价。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向泰国农业大学、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毛里求斯开放大学等全球南方国家高校推广,其中,毛里求斯开放大学基本复制了项目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相继开设同类项目,与本项目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项目于2013年和2021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得到了国际关注,参与项目的教师多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介绍经验。

  顾明远先生说,教育是文明互鉴的桥梁。当我们培养的毕业生致力于推动中外教育合作、一些外国专家将中国的项目经验向外国推广时,我们感受到,项目正在为南南合作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8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