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贯通教研”培育良好育人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29 作者:王教凯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贯通培养是破解学段割裂、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路径,亟待以系统思维重构育人链条。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充分发挥一贯制办学优势,以“贯通教研”为引擎,在机制创新、师资协同、研训赋能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机制创新:构建跨学段共研体系。我校创新“大部制学院式”管理体系。在课程教学部统筹下,设立思政、人文、语言、数学、科学等八大学院,实施学科首席负责制,组织实施学段贯通教研,同步推动跨学科融合,引领教学评一体化变革。以小初学段的“科学+”贯通课程为例,科学学院的小学、初中相关教师围绕“能量转换”“物质变化”等大概念,开展课程标准联合研读、教材逻辑纵向梳理、衔接课例联合开发等教研工作。小学教师深入理解初中定量思维基础,中学教师精准把握小学具象化认知特点,在共研中重塑学科认知图谱。学院平台使跨学段教研从临时活动升维为常态化制度设计,为培育贯通视野奠基。

  循环赋能:培育长链条育人师资。学校创新教师发展范式,实施“跨学段岗位循环机制”。在数学、科学等学科,遴选六至八年级骨干教师开展跨学段循环。不同学段教师在同一学科谱系内深度对话、智慧碰撞,不仅拓展了学科理解的广度与深度,洞悉了知识脉络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更显著提升了课程设计的贯通意识与前瞻性,有助于推动教师从“段内专家”向“长链育人者”转型,最终将专业成长的动能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势能。

  研训深耕:催生贯通式教研生态。学校推行“跨段观研”模式,每月组织中小学教师互入课堂、观课议课。小学教师聚焦初中课堂的认知跃迁设计,初中教师反观小学课堂的核心素养培育。教师们围绕“目标梯度匹配认知阶差”等维度深度诊断,疏通教学断层,淬炼贯通敏感度。同时,学校每学期期末举办“跨学段学术年会暨思享汇”,小学、中学学段的教师围绕“学科素养贯通培养”“家校协同学段衔接”等议题,共同凝练课程建设、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实践智慧。年会成为贯通教研的知识中枢,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智慧,持续激活教师发展内驱力。常态化与集中化相结合的研训体系,使贯通理念深植日常教学,催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教研新生态。

  (作者系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9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