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

行业特色高校如何聚焦“三个统筹”

发布时间:2025-09-03 作者:姜尚峰 宋小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阵,行业特色高校基于深厚的行业底蕴和鲜明的学科优势,已成为国家、区域及行业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加速演进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行业特色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明确发展定位,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聚焦“三个统筹”,高质量编制学校“十五五”规划,将其作为凝聚共识、放大优势、服务全局的重要载体。

  统筹高教共性与行业特性

  加强价值引领,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将行业精神、文化基因纳入思政教育全链条,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学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价值认同,促进专业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行业“大先生”事迹、行业重大场景等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并转化为可传承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学校历史脉络,强化校史校情教育,推进知行融合,联动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以数字资源、虚拟空间等方式赋予行业优秀传统新内涵,着力构建具象化、实践化、特色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聚焦能力提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契合时代发展与行业需求,深入剖析不同层次、不同学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能力提升为核心,适时调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突破传统壁垒、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三者一体化建设。基于学术型、战略型、创新型、创业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施多样化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构建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分类培养、数智赋能的育人体系,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胸怀“国之大者”,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行业需求,以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为契机,强化优势、深化内涵、超常布局,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凝练新兴学科专业方向,构建动态适配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突破自我发展的“小循环”,融入服务强国建设的“大循环”。坚持系统思维,强化本行业、本领域基础研究与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强重大研究团队、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等多层次研究团队与平台建设,致力于实现知识创新与理论突破,夯实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学术根基。

  紧跟战略前沿,提高科研转化效益。以战略需求与行业前沿为导向,特别是聚焦国家安全、行业“卡脖子”难题等,积极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因地制宜、因校而异,与政府组织、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建立“政企出题、高校解题”协同模式,将政府“真需求”与产业“真问题”嵌入科研链条,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双向赋能。构建多层次转化支撑体系,优化以教师团队为主的成果所有权赋权机制,推进以产业适配、社会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改革,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现实梗阻。

  统筹传统优势与新兴赛道

  聚力优势学科,打造创新高地。充分认识行业高校优势学科与学校整体改革发展的高度统一性。以传统优势学科为重心,着力提升内涵建设水平,集中优势资源在学校主干学科领域打造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学科高原和学术高峰,持续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以优势学科为纽带,聚焦人工智能+行业、量子信息+行业、低空经济+行业等前沿方向,通过“近距离耦合”与“远距离交叉”等模式,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凝练学科增长点,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形成具有引领力的比较优势和创新高地。

  对接问题需求,重构互动机制。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发展始终与国家区域行业休戚相关。面向国家区域战略新任务新需求、行业产业涌现的新趋势新问题,行业特色高校必须通过“跨校合作”与“跨界融合”积极拓展外部合作空间。强化优势互补,创新与不同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有组织开展跨校跨学科研究。优化战略协同,重新审视并系统升级与政府、行业组织、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商共建和互动协同机制,着力提升政策资源供给精准性。通过探索实践多元动态的“再行业化”路径,形成政产学研互联互通的高质量发展合力。

  推进数智转型,构建智慧生态。紧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新机遇,系统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强化以智助管、以智助教、以智助师、以智助研,构建组织支持、场景驱动、数据融通、生态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优化升级与数字新基建布局,突破数据壁垒,搭建行业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数智化实践平台,研发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与实战能力的垂直领域大模型与智能体。

  统筹内部治理与外部协同

  深化综合改革,优化内部治理体系。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总体规划引领、专项规划支撑、院系规划落地”的规划体系为载体,构建起权责清晰、结构科学、协同联动、运转高效的内部治理体系。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有机融入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将行业贡献度、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成效纳入评价指标,推进绩效评价、教师评价、科研评价、学生评价改革,构建多元、开放、科学的评价体系,持续完善内部制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拓展合作路径,形成协同发展格局。立足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回应行业产业变化,认真分析国家、区域和行业战略规划中的核心关切,将其转化为学校规划体系中的重点任务与具体举措。通过共建行业技术中心、产教融合基地、联合实验室等,深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组建高水平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形成需求快速响应、发展同频共振的内外协同新范式。

  (作者姜尚峰单位系中央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宋小舟单位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财务处;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4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