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的孩子们正在玩区域游戏,园长照例到班级查看。音乐区的涵涵一看见园长,立马站起来,用手指着园长高声说道:“你怎么又来了!”园长笑眯眯地走近说:“我来看你们呀。”涵涵小脸一揪:“哎呀,这是我们班的音乐区,你不能进来。”园长笑着对我说:“还怕我进他们区呢。”
说罢,园长走到教室门口和我继续交谈。这时,涵涵又跑出来,笑眯眯地说:“你是女生,我是男生。”由此,涵涵与园长又展开了新的对话。
这段小插曲虽然短暂,却让我意识到,这个爱表达但尚不懂分寸的小男孩,正处在“爱说话”与“会说话”的断层地带。
涵涵的妈妈虽在外地工作,但很关心孩子,她不止一次表达过,涵涵很会说话,每次回来都被他哄得很开心。可就是这样一个说话“很甜”的孩子,在班级却常给人留下说话“有刺”的印象。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涵涵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还无法准确表达复杂的情感,因此他会使用直接甚至略显冒犯的语言。
“你怎么又来了”背后,表达的可能不是生气、攻击,而是惊讶、欢迎。“这是我们班的音乐区,你不能进来”,也反映了涵涵对“领地意识”的初步认识,这是孩子在社交中的常见表现。
于是,晨间谈话时,我主动提及园长来班级参观的事情,将园长比作来我们班做客的客人,并展开话题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客人呢?”我希望以此引导孩子们思考并分享对客人的态度和行为。
然后,我根据孩子们的分享总结出简单的礼貌用语,比如“欢迎您来”或者“很高兴见到您”,从而帮助孩子们建立社交礼仪的具体经验。
为让涵涵体验到友好的话语带来的积极体验,我请涵涵扮演客人进行情境表演,涵涵体验到了被欢迎的感觉,增强了同理心。
中午散步时,涵涵又遇到了园长。这次,他没有像之前那样说话,而是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回忆晨间谈话时学到的礼貌用语。随后,他抬起头,笑眯眯地对园长说:“园长妈妈,见到你真高兴!”
这一幕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涵涵的转变虽然微小,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孩子天生有表达欲望,但尚未掌握表达情感的恰当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批评孩子言行不当,而是要通过耐心引导和正向示范,帮助他从“爱说话”过渡到“会说话”。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7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