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校门口有时能见到这样的画面:家长攥着上学期成绩单叮嘱孩子“这学期再提10分”,刚升学的学生因担心跟不上进度而暗自焦虑……新学期的“分数焦虑”,压在学生和家长的肩上。开学关口不仅是教学新起点,更应是重塑教育评价观念的窗口期,要打破“唯分数”的焦虑循环,让新学期成为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一些家长将开学视作“分数比拼的重启键”,部分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强调考试重点,让学生刚进校园就陷入“被评判”的紧张中。这种焦虑背后,是“评价=分数判定”的固化思维。分数本是查漏补缺的“诊断书”,却被异化为衡量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尺,让新学期的期待变成心理负担。
缓解焦虑,学校需先按下“观念重置键”。新学期的班会课,不妨少强调分数目标,多分享成长故事。笔者听闻某小学开学第一周开展“我的闪光点”班会活动,学生自主展示新技能:有人分享整理书包技巧,有人展示手工校园模型……教师用照片与文字记录这些成果,贴在班级“成长墙”上。这种做法让评价回归育人本质,也让学生在开学初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家校协同是破解焦虑的关键。开学季,学校可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成长档案”,让家长看到孩子在责任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进步。同时,教师可向家长推荐“日常观察法”,比如每周记录孩子主动提问的次数、帮助他人的小事等,引导家长理解“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新学期评价改革,还需给予学生“自我定义”的权利。开学初,可让学生自主制定成长目标——不是“数学考90分”,而是“每周向老师问一个问题”“每月读一本课外书”等。某初中允许学生在成长手册上给自己写评语,有学生写“这学期要学会控制脾气”,教师补充“上周你耐心帮同学讲题,有进步”。这种“学生自评+教师互评”模式,让评价从单向评判变成双向对话,让成长有迹可循。
开学关口的教育,不该是分数竞赛的发令枪,而应是成长探索的邀请函,让新学期真正成为新起点。毕竟,教育的评价标准,从来都不是满分试卷,而是每个孩子眼中对未来的热爱与自信。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8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