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是“农业” 课程是“农事”

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杨九诠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叶圣陶先生“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命题,生动表达了教育与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之间的显著差异。“教育是农业,课程是农事”的命题,则试图为守护教育的“农业性”提供范式支持。

  1 没有“农事”, 哪得“农业”?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这种教育模式以工业化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上进行了高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安排,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升。

  不得不承认,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法性”。重温叶老“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命题,并不是要回归前现代的“田园牧歌”,而是要在“农业性”与“工业化”的辩证中,坚守教育本身的价值性与生命性。“农业性”是教育的价值维度,“工业化”是教育的工具维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诞生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不断内置为“工业性”,遮蔽了教育“农业性”的本质属性。叶老的命题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制造“产品”;只有让教育回归到人的培养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如何在“农业性”与“工业化”的辩证中守护教育的“农业性”呢?为此,在叶老“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命题一旁,不妨再给出“教育是农业,课程是农事”的命题相衬托。只有课程教学的基本单元呈现为“农事”的形态,“教育是农业”命题才能成立。

  《寂静的春天》描绘了农业从自然耕作走向农业工业化的历程及其带来的生态灾难。农业初期,农夫很少会遇到害虫的困扰。随着规模化、单一作物的种植,害虫数量激增。为了追求农作物的大面积丰收,人们发明、生产和使用了大量的化学农药,带来了难以恢复的生态灾难。农业的工业化模式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高效性,而农业所根植的农事则更关注自然生长的节奏、土壤的差异性以及耕耘的细致程度。当课程回到“农事”形态,回到作为“农夫”的师生本人,回到作为“农村”的学校本地,才能扭转程序化、同质化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尤其在信息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更多融入创造力和个性化的发展,突破绩效主义的束缚,走向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 课程作为“农事”的三个向度

  “农事”作为课程的隐喻,强调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与生态性,指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生命成长、个性、兴趣和创造力的看护、培养与引导。

  其一,“农事”要求教学活动进行多维操作与多向调整。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多维度的互动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协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乃至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反馈与调整机制。正如农事中的耕作、施肥、灌溉等环节,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灵活调整。农夫依据土地和气候灵活行事,教师也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节奏进行调整。这种教学和学习,不仅依赖明确、系统的显性知识,更依赖师生的默会知识,犹如“农事”中农人的许多经验、直觉和策略,并不能完全编入操作手册。

  其二,“农事”指向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课程并非流水线的成品,而应是源于土壤的“在地生产”。校本课程作为“农事”理念的重要实践场,是回应具体学生群体、立足特定教育土壤的生动尝试。一方面,要从“落实”转向“落户”,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途径和方式;另一方面,要通过调动学校资源、教师经验、社区文化,开发、开设校本课程,实现课程内容的“本地化耕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在地意义与生活感。要打破传统课程教学“单一作物”模式,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采用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模拟等方式,设计多元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探索中获得创新体验和实践经验。这一过程正如农业中的多样化耕作,只有多种作物共生,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其三,“农事”意味着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课程是农事”的图景下,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和选择权得到尊重和呵护。荷兰教育学者格特·比斯塔指出,不应将“学生”窄化为“学习者”,学生拥有不被学习的自由。这一自由不是放弃,而是建立在意义认同与自主成长基础上的参与,是对“学习即生活”的深刻体认。

  近代教育家、实业家胡汝麟在考察集体农庄时说,经济不单是养活人的,人还要藉着经济表现其生命作用:能自由施行自己的经济计划;能直接欣赏自己的劳动成绩;能独立处置自己劳动之生产。这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高度契合。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成果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自我的异化。“农事”对农夫来说,既是生产形态,也是生活形态,还是生命形态。被异化的教育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将学习简化为“结果输出”;而“农事”所譬喻的课程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成就感和存在感。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掌握,更是个体与世界、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内在联结。

  新课程改革强调多元评价。在“课程是农事”的观念下,评价不再将分数、升学这样的“收成”视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形成性的观察与回应。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富有意味的生命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成为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农业,课程是农事”,是饶有诗意的教育隐喻。新课程改革中,应不断营造更多“农事”场景,在“工业化”的洪流中,培土、浇水、施肥、促根,为教育的“农业性”提供持续的养分。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8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