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是深化中国特色学徒制、支撑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重要举措。该计划自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启动,至2024年首批106个国家项目落地,已进入从蓝图到实效的攻坚阶段,急需政行企校协同破解深层结构性难题。
挑战一:
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当前缺乏统一权威、动态更新的能力标准体系,院校与企业对“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能创新”等核心能力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培养目标模糊。评价环节往往重结果轻过程、重校内轻现场、重能力轻素养,难以量化真实工程场景中的操作熟练度、系统决策力与技术创新转化效果。评价主体仍以教育系统内部为主,方式多局限于笔试和静态实操,难以实现从入学起点到工程技术岗位进阶的全周期、连续性能力追踪与增值评价,制约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
对策:构建数据驱动的动态增值评价体系。破局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岗位能力图谱为基准、数据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评价体系。一是能力画像数据化。深度融合企业岗位标准,构建覆盖基础操作工艺、系统管理协作、高阶创新创造的三级指标库,如将抽象能力转化为设备调试精度、异常响应时效、优化提案采纳率等可量化观测点。二是过程评价智能化。如特定岗位可在实训基地与企业实岗部署物联网传感器与机器视觉系统,自动采集学生操作轨迹、协作交互等过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技能成长曲线,生成动态能力热力图与增值雷达图。三是主体协同多元化。建设校企共建评价数据平台,推动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标准制定与结果认定,如引入真实项目绩效、客户满意度等外部维度。四是反馈应用闭环化。即时生成含能力短板及改进方案的结构化报告,驱动教学团队优化项目设计,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机制。
挑战二:
人才产出效能式微
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课程体系更新频率与岗位技能迭代速度形成明显时差。教师团队对主流及前沿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校内实训设备承载的教学项目有限,缺乏基于真实生产痛点的高阶项目载体。院校科研与区域产业技术需求结合松散,毕业生普遍面临核心技术转化率低、岗位适应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对“入岗即用”型工程师的迫切需求。
对策:打造敏捷响应的产教融合引擎。首要是推进专业群动态优化。联合头部企业建立产业链—技术链—岗位链—专业链实时映射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能缺口,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与核心课程模块。核心支撑是师资与资源升级。实施教师企业实践浸润计划,引导参与技术攻关;柔性引进企业专家组建双元混编团队,开发基于真实场景的模块化课程;共建区域性先进实训中心与工业级虚拟仿真资源库。关键抓手是强化项目实战。将企业产线优化、“智改数转”等真实项目拆解为梯度化教学任务,推行“校中厂、厂中校”项目制教学,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从基础操作到系统优化的能力跃迁。长效保障是建立技术反哺循环。鼓励师生团队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将技术攻关过程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形成“技术反哺教学—教学输送人才—人才赋能产业”闭环。
挑战三:
实践教学项目前瞻性缺失
产业前沿主体参与不足,院校主导项目难触及智能产线优化、预测性维护等真实痛点及人工智能质检、数字孪生应用等未来场景。项目内容多聚焦静态单一技能训练,缺乏跨部门协同、数据驱动决策等复合能力模块化设计。资源支撑与真实工程环境脱节,缺乏真实生产数据与先进虚拟仿真平台,学生难以锤炼数据感知与流程优化等核心能力。
对策:构建数实融合的高阶项目开发机制。打造对接产业前沿的高效供给体系。首先,建立结构化协同开发机制。建议可在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组织试点,组建企业一线工程师、院校教师、科研专家构成的项目开发委员会,明确技术共解、人才优选等权责机制。其次,构建分层递进项目体系。开发基础操作层(如设备调试与数据采集)、系统管理层(如跨工序协作与设备综合效率优化)、创新应用层(如企业真实痛点攻关)三级进阶项目库,建立季度更新淘汰机制。再次,强化数实融合赋能。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与企业实时生产数据,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高仿真工程环境,让学生在拟真场景中完成参数调整、异常诊断与方案推演。
挑战四:
职业发展通道结构性失衡
现场工程师项目遴选面临专业冷热不均、项目拼凑化、认证脱节等结构性难题。部分项目缺乏系统能力图谱支撑,简单叠加企业参观与松散实习,导致学生陷入理论难转化困境。深层矛盾在于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真实的工程师岗位脱节:学校考核标准未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学生所获证书难以匹配晋升需求;行业认证主体缺位,对工程思维、现场创新力等核心素养缺乏权威认证,削弱项目吸引力与长期价值。
对策:实施六维素养阶梯培养与双认证衔接。以工匠精神为魂,统领“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五大核心素养。核心是显性能力指标化。联合不同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拆解典型岗位任务,将素养转化为可观测指标,如“精操作”=设备调试精度达标率、“能创新”=工艺优化提案采纳率。实施三阶培养路径:初期通过“工序情境课堂”(如用焊接残次品解析工艺标准)植入工匠精神与规范;中期依托真实产线任务(如动车转向架检测),由双导师引导学生整合数据工具与工艺,完成“诊断—解决”闭环;后期组建攻关小组解决企业痛点(如产线良率提升),通过方案答辩获取创新学分。突破性推进双认证衔接。坚持“大工程观”,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与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衔接机制。明确学生完成规定课程与实践,其能力成果可直接对接相应级别的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等级,畅通“学习成果—职业资格—岗位晋升”的发展通道。
(作者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日照市2025年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智能时代机电类专业职教现场工程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