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背景下,新业态、新技术对传统石油石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传统能源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坚持将“双碳”战略融入办学理念和定位,加强绿色低碳素养教育,推动传统专业人才培养契合产业转型需求,构建了以绿色低碳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打造绿色低碳专业特色。聚焦“双碳”战略,对接石油、化工行业和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油气智能勘探开发、绿色化工等绿色低碳学科专业集群。一是超前布局“双碳”领域新专业,获批碳储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低碳类专业8个,开设“双碳”特色微专业9个,构建新业态、新需求下的“双碳”特色专业体系。二是将“双碳”目标融入人才培养,从“重设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资源、重建育人模式”四个维度发力,推动传统专业向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转型升级。三是发挥校内外资源优势,将行业前沿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学,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石油化工传统专业建设。
融入绿色低碳理念,打造“双碳”特色课程体系。学校一是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绿色转型需求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了“新能源与生活”等“双碳”通识课程17门、“二氧化碳捕集原理及利用技术”等“双碳”专业课程111门,校企共建“双碳”类产教融合实践案例30多个,覆盖“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拓展+实践创新”四大模块。二是系统构建所有“双碳”特色课程知识图谱,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将“智能注采”“绿电耦合工艺”等“双碳”技术嵌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育绿色化升级。三是在思政课程中增设绿色低碳模块,推动“双碳”相关政策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
深化多方协同配合,推进多维融合实践育人。学校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围绕“双碳”产业技术创新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创新“师资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模式。二是深化科教融合,建立“科研项目—教学案例—实验平台”转化通道,组建碳中和实验班,利用科研成果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研相长。三是深化学科融合,突破传统专业建设的行政壁垒,成立“双碳”专业建设委员会,统筹学科交叉。学校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绿色低碳行动高校创新联盟,汇聚多学科优势,共商培养标准,推动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等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协同开发融合课程与教学资源,创新跨学科教研模式,构建长效共享与协同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与学科深度交叉;联合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双碳”素养贯通、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双碳”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适应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的跨学科专业人才。
强化课外实践育人,促进学生“双碳”素养提升。学校依托山东省绿色电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聚焦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推进教师科研与学生“双创”相结合。以“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双轮驱动平台为例,学校打通科研反哺教学通道,通过科研课题衍生大创项目、依托科研平台开展创新活动、校企合作拓展创业教育等途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通过举办节能减排大赛、“双碳”知识竞赛等,构建“一人一赛事”全员参与平台,实现学生“双碳”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全覆盖。此外,学校组建了“绿动东营,碳望未来”等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专业+‘双碳’”社会实践,以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绿色低碳素养。为深化价值引领,学校还邀请专家开展“双碳”战略下的能源转型等主题讲座和沙龙,实施低碳校园行动计划,深化学生对“双碳”的价值认同。
(作者系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