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玩梗”招生帖何以走红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程松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导师不再“端着”,学生也就能卸下“仰望”的负担,真正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科研探索

  “本人mbti是infp,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导师中的老好人”“从不push学生,不鼓励内卷”“不会做PPT的优先”……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赵志明的招生帖在网络社交平台意外走红。短短数日,这则充满网络梗与自嘲的帖子收获了几千条评论,网友直呼“这样的导师,谁不爱?”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这样带梗出圈的导师招生案例并不罕见。比如,西北工业大学一副教授发布《不正经招生指南》,自称“长相比较可爱,能抛梗接梗”;哈工大某“90后”博导撸铁秀肌肉,发健身视频招生等。这样的招生帖打破传统,不落俗套,松弛感拉满,自然容易“引人入胜”,为学术界带来了一股鲜活、不死板的新风气。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玩梗”招生帖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首先在于打破固有的“形象藩篱”,以“去权威化”的语言消解了师生间的刻板层级。长期以来,研究生导师在公众认知中常被贴上“严肃”“威严”甚至“居高临下”的标签,学术资源与权力的不对称在师生间无形中筑起一道心理屏障。而幽默自嘲“从不敢对学生大声讲话”,甚至自诩“导师中的老好人”,这种“俯身对话”的姿态,恰恰击中了年轻群体对平等交流的渴望。正如他在后续回帖中指出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患者,首先要将他们视为平等的对象。”

  其次,这种招生方式还精准契合“Z世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当前在校大学生以“Z世代”为主,受多元网络文化影响,他们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只有用年轻人的语言,说年轻人听得懂的话,才能实现同频共振,真正走进“Z世代”大学生的内心。一般而言,在导师的官方介绍中,大多是关于课题、论文、著作等学术成果的罗列,满屏的专业性文字,显得“晦涩难懂”。而主动以人格测试、星座分析等年轻人熟悉的“梗”自我介绍,瞬间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无形中增加了亲切感,由此赢得众多好评。

  值得关注的是,赵志明老师的招生简历并非哗众取宠和刻意引流,自身的硬实力才是真正的底气所在。国家公派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骨科博士,湖北省重点联系专家,湖北省楚才卡A卡专家,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这些“硬核”实力成为其招生创新的坚实后盾。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看似轻松的幽默背后,实则是部分导师群对传统权威形象的主动解构。“玩梗”招生帖走红,更反映出年轻一代对平等、真诚师生关系的集体呼唤。当导师不再“端着”,学生也就能卸下“仰望”的负担,真正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科研探索。

  在高等教育中,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被称为“导学关系”。亦师亦友、和谐平等的导学关系,既是护航研究生学术成长的坚实底座,也是推动导师事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欣喜地看到,“90后”“95后”导师群体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导师自身就生长在数字时代,思想更加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更愿意尝试和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敢于撕掉身份中一些不合时宜的刻板标签。一些年轻导师毫不违和地在网络社交平台打造自己的专属IP,敢于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不会刻意“端着”,而是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术上的指导,与学生共成长。

  眼下,高校陆续迎来新生入学季,一批新生即将开启期盼已久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为了帮助研究生和导师“完美匹配”,学校一般都会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组织一次导师见面会,邀请导师分享自己的科研领域与专长,帮助新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志趣,遴选合适的导师。这虽是导学关系的起点,却至关重要。期待更多导师以真诚平等风范吸引学生,让师生在双向奔赴的价值互动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若能得到良师指引,无疑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研究生求学阶段,一位好导师对于推动学生的科研进步和心智成长更是至关重要。“玩梗”招生帖的走红,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年轻一代对教育温度的渴求。当越来越多的导师愿意以真诚平等的姿态“俯身倾听”,学术之路才能成为智慧探索与温暖相伴的旅程,教育就能真正实现其育人育才的使命。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