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到来之际,加入学生社团“百花园”、收获成长、愉悦精神,是不少“校园萌新”的愿望和目标。但学生如何选择学生社团,如何在第二课堂提升综合素养,备受关注。
当下,大学新生即将从“Z世代”(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人群)的后期逐渐过渡至“α世代”(指的是2010年及之后出生的人群),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高度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思想行为呈现出碎片化吸收、个性化表达、圈层化交往、网络化生存等趋势。学生社团无疑是新生探索兴趣、发展友谊、体验和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能够帮助新生们更好地适应校园社会活动,在更接地气、更有人气的社团活动中提升自我。
高校的学生社团按照功能类型普遍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等。其中,学术科技类的学生社团是高校平均保有量最大的社团类别,是专业学科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延伸。这类社团可以弥补传统课堂中“重知识灌输、轻动手操作”的不足,帮助学生跳出“纸上谈兵”的局限,将课堂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很多的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就诞生于此。
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校地合作、校院对接、校企联动等,为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的社团引入广阔平台和高质量资源。这些学生社团可以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验和技能训练。这些社团既是找到校园活动搭子、创新创业伙伴的公共平台,也是“破圈”友谊的诞生处。
学生社团,能让大学生活如此精彩纷呈,那么对于萌新们来说,报名参与的学生社团是不是多多益善?也不尽然。一方面,虽然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学生在大学还有党团支部、班级,以及学生会组织、职业规划联盟等集体作为学习、生活、成长的平台。求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做好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时间分配和精力平衡。
对于大一萌新来说,可以先选择一个相对熟悉领域的学生社团,比如合唱团、天文社等,从而迅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好地适应大学校园;同时,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从专业兴趣和自身发展的角度,还可以尝试加入具有挑战性的学生社团,通过在社团中付出精力、智慧,探索自己的擅长所在。升入中高年级之后,则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从容选择,把学生社团纳入自己的第二课堂规划。如果能够从参与者成长为建设者、管理者,那么对综合素质的锻炼也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学生社团活动常以兴趣导向、灵活轻松为宣传亮点,参与活动本身门槛不高、趣味性强,即便没有加入某个学生社团,也可以直接参与该社团举办的校园活动。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统筹学校优质的社团资源,每学期提供大量的“青芸汇”学生社团微课资源。“微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体育场馆、路边外场、展演中心,不仅有知识传授,更有簪花尝试、拓印制作、围棋对弈、板书教学等。因此,大学新生不必为没有加入足够多的社团而遗憾,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社团活动。
当下,高校普遍支持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社团在价值引领、素质提升、情感联结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对政治引领、专业师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相信,无论是“浅尝辄止”,还是“深耕细作”,只要明确目标、匹配需求、做好规划,校园萌新都可以拥有美好的社团体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团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