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怀化,两粒“种子”的遥望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本报记者 王珺 来源:中国教育报

高庙遗址博物馆 王珺 摄

白陶上的神鸟双飞 资料图片

沅陵二酉山 资料图片

  6月末的湘西南,群山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到达怀化时,这里刚刚下过一场豪雨,又大又厚的云朵俯身落在黔阳古城的飞檐上,也落在安江农校的田埂间。

  走在怀化街头,“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宣传语随处可见。

  1973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

  2017年,考古学家在与安江农校一江之隔的高庙文化遗址地层中,发现了一颗距今7400年的碳化稻谷粒。

  在怀化,这两粒具有象征意味的“种子”令人驻足,生出无限遐思——

  这是藏在怀化肌理里的种子:一粒驮着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火种,一粒载着中国人的饭碗初心;一粒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农耕文明,一粒催生了养活亿万人口的杂交水稻。它们在时光两端,一粒往远古看文明的源起,一粒向未来守生存的根基。

  凤鸟腾飞:

  陶纹与谷粒里的远古回响

  拂去历史的尘烟,坐落于沅水北岸高台上的高庙遗址如同一扇神秘的时空之门缓缓开启,将7800年前的远古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

  1985年9月,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高庙遗址被意外发现,犹如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千层浪。随后,1991年、2004年、2005年、2024年,考古人员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科学发掘,每一次的挖掘,都给人们带来惊奇与赞叹。

  高庙遗址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延续近3000年的文化堆积,构建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发展谱系,展现了距今7800年—5200年史前文化的绚丽画卷。主持前三次挖掘工作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贺刚介绍,出土遗物中包括迄今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大量的水陆生动物遗骸和各类人工物品。部分陶器上装饰有神秘精美的古老宗教艺术图像,以及反映高庙文化先民对天文、历法、美术构图等认知的图像,无论其主题内容还是艺术表现形式均堪称中国史前人类的精神宝库,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面对高庙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王仁湘被其独特性所震撼,认为“高庙文化是一颗被岁月尘封已久却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高庙遗址博物馆的展柜中,经过修补的白陶散发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其中,一组凤鸟纹陶罐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凤鸟双翼有的载着太阳,有的载着八角星,有的载着獠牙兽面……形态各异,朴拙天真。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曾有“日载于乌”的记述,而高庙文化陶器上的凤鸟载日图像,可以看作这一神话故事的形象展现。高庙文化早期,多用刻和划的手法简约表现凤鸟;中期则开始以戳印篦点的手法对鸟的整体形态进行写实呈现。高庙文化陶器上的凤鸟既是千百年后凤鸟艺术范式的肇始,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之一——凤凰的祖型,反映出远古先民对神鸟凤凰的虔诚崇拜。

  高庙白陶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先民们仅用尖锐的石器或者骨器在柔软的陶坯上精心刻画,便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其雕刻技术令人惊叹。这些白陶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遗产,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它们所反映的是7000多年前先民的精神世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庙文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精神文化的源头之一,那些戳印在陶器上的艺术图像,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第一座文明高峰。

  在高庙遗址博物馆,一颗碳化稻谷粒同样引人注目。这颗小小的谷粒,虽貌不惊人,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是在2017年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的,距今约7400年,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贺刚说:“在高庙先民的石器上还发现了薏米的淀粉粒、莲子,这反映了当时民众的食物来源,采集和渔猎是主要的生存方式。洪江市安江盆地属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水稻生长,而袁隆平院士在安江研究培育出杂交水稻,这也是有渊源的。”

  碳化稻谷粒的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高庙先民生存方式的演进。他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了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从狩猎、捕捞到种植水稻,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颗碳化稻谷粒,就像一部无字史书,默默记录着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初绽。

  稻香千年:

  诞生于安江农校的“禾下乘凉梦”

  与高庙遗址隔沅水相望的安江农校纪念园,同样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里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工作和生活了37年的地方,也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一场改变世界的农业革命,在此悄然拉开帷幕。

  安江农校纪念园是原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校址所在地,也是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校区所在地。

  穿过香樟树簇拥的林荫道,跨进顶部饰有红五星的安江农校老校门,一座红底黄字的石影壁映入眼帘:“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影壁上,袁隆平题写的九个大字遒劲有力,向世人道出了一个无比朴素却满怀慈悲的心愿——这是安江农校的校训,更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安江农校的前身是1939年创办的湖南省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为觅农场,学校第二年迁至安江镇溪边村胜觉寺。建于明代的胜觉寺曾是湘西三大古寺之一。

  1945年,“雪峰山会战”期间,校园内的一座苏式小红楼被用作中美联合抗战指挥部和救护站。今天,这座被称为“黎明楼”的红房子依旧保存完好,成为校园一景。

  这是一片创造奇迹的土地。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来到大山深处的安江农校任教。

  1961年7月的一天,31岁的袁隆平在学校大田里选种时,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奇异稻株。这株水稻穗大粒多、生长健壮,与周围的水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满怀期待地将这株“鹤立鸡群稻”的种子播到田里,结果令他大失所望。然而,经过反复研究,他推断那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并得出“水稻这种自花授粉作物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的结论。由此,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杂交水稻研究、培育之路。

  从袁隆平旧居走出来,需上十几级阶梯。台阶一侧,被人用水泥砌了一道窄窄的斜坡。据说这是当年袁隆平为节约时间特地铺设的。不难想象,当年,不舍昼夜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推着自行车急速地奔向试验田、科研楼的情景。

  在安江农校,袁隆平做了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1964年、1965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和附近稻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后,找到了6株水稻雄性不孕株。1966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随后,由袁隆平牵头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安江农校成立。1973年,他们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产量大幅提高,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旧居的院子里,袁老和夫人40多年前亲手种下的两棵桂花树如今已亭亭华盖,枝繁叶茂;稻田里,仿佛依然回荡着袁老演奏小提琴的乐曲声。

  文脉传续:

  沅水河畔的文明交响

  沅水奔流,劈开武陵与雪峰的山脉,在湘西腹地冲积出一片肥沃的河谷。8000年前,高庙先民在这里抟土成器,刻下凤凰展翅的纹样;8000年后,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稻穗在袁隆平指尖垂下金黄饱满的穗头。湖南怀化,是一方被文明之光反复照亮的“福地”。

  “沅有芷兮澧有兰”。2300多年前,屈原被流放至怀化境内溆水河畔,在这里留下了《涉江》《离骚》《九歌》《天问》等千古流传的楚辞名篇,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也成就了溆浦“诗歌之源”的美名。

  1200多年前,51岁的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怀化洪江市)。临行前,好友李白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诗句相赠。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500多年前,心学大儒王阳明在怀化芷江罗旧驿前抒写谪迁经历;在千年古刹龙兴讲寺内留下题壁诗。

  “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清代政治家林则徐以一副楹联道出对怀化沅陵的由衷赞美。

  从“五溪之地”到“西南要塞”,怀化虽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的“火车拖来的城市”,但其历史底蕴深厚悠远。它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份交界之处,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通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多元交融的鲜明特色。

  自酉水汇沅水处溯流而上,经落仙处、石排楼,抵达酉水、酉溪交汇处的西岸,便是雄伟而神秘的中华书山——二酉山。二酉山,乃大酉山与小酉山的合称,因山梁起伏,状如书页,故又称万卷岩。

  在这里,我们与“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故事相遇。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管理国家图书的咸阳博士官伏胜为拯救中华文化典籍,冒着被诛灭九族的危险,从“非秦记”典籍中挑选2000余卷史书经典,装了满满五车,长途跋涉,克服艰难险阻,终于运到了远离都城的黔中郡,把这些中华民族的珍贵典籍收藏在二酉洞中。之后,伏胜指导来此地避难的儒生和当地学子,潜心研习这些文化典籍。秦亡汉兴后,朝廷下令抢救文化典籍。儒生们把二酉洞的藏书运回都城,交给朝廷。二酉洞因伏胜所藏书简,被皇上封为“伏胜藏书圣洞”。清朝光绪年间,湖南督学张亨嘉在辰州府督学时,专门拜谒二酉山二酉洞,手书“古藏书处”四个大字,昭示伏胜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不朽功勋。

  沈从文15岁来到怀化当兵,这里是他放眼看世界的起点。后来,他在《边城》《湘行散记》中有多篇作品写到沅陵,曾用“美得令人心痛”描述他心中的第二故乡。晚年,在病榻上,他仍时时记起当兵时没事便去河街坐上一阵子的米豆腐、汤圆摊子,仍想着再回去看看。

  2025年仲夏,我在怀化,登中华书山,访龙兴讲寺,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在“种子”的传说里寻找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