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原乡的灯火

发布时间:2025-09-12 作者:孙赛凤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直到整理父亲的遗物,我才知道,四十年扎根乡村教育的父亲早已是小学高级教师,还持有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那些泛黄的证书,被他收在一个盒子里,从不曾提起。可在我看来,里面装着的却是他的一生。

  1942年,父亲出生在湖南省宜章县的一个村庄。后来他考上耒阳师范,毕业后没去别处,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教师。

  1962年,20岁的他走进宜章县东风乡台肖小学。那时候的教室很简陋,他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台下坐着睁着求知眼睛的孩子。白天上课,晚上他就在灯下批改作业,有时候还会带着学生在操场跑步。后来他成了学校的教务主任,除了教书,还得处理学校教务,一干就是36年。

  在台肖小学上学时,我忘不了他在木窗下边吃饭边批改作业的场景,也忘不了他为学生担保学费时恳切的表情……

  那时候,学校没有食堂,家近的学生回家吃饭,家远的就带米、带咸菜,有个工人负责给大家蒸饭和打扫卫生。每个教师都有个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里面有桌子可以批改作业,有炉子可以做饭。父亲和我的菜,就是咸菜加十几颗黄豆熬的汤……十几颗黄豆在滚水里熬得软糯,那是他改作业到深夜的口粮。月光从木窗棂钻进来,落在他清瘦的脸上,也落在摊开的作业本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藏着打猪草的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藏着背着咸菜上学的阿妹对山外的憧憬。他一笔一画地圈点,仿佛在雕琢一件件稀世珍宝。

  有一次,我撞见他给一个怯生生的孩子担保学费。事后,那孩子家里还不起钱,便拿着茶籽上门来表达感谢,他却说:“娃娃要努力读书,这是本分。”

  如今,他的学生有在家乡小学当校长的,有在杭州知名大学任教授的,有在地方政府做公务员的……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清晨。雾霭中透着温柔的霞光,班车在尘土飞扬的路上颠簸。我回头望,父亲的身影在村口的老樟树下缩成一个小点。父亲的袖口经常沾着粉笔灰,手里攥着的教案本,边角已经磨卷。他当了好多年的教务主任,学区曾想调他去管财务——那是多少人羡慕的安稳差事,可他却摇摇头说:“孩子们的作业本还在桌上呢。”

  曾经,我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拒绝换个工作?为什么不去找他师范的校友,去大城市发展?也正因如此,我们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我的学业也差点儿受阻。

  多年前,我作为税务公益助学活动的发起人,去贵州省普安县窝沿乡上寨小学进行帮扶活动。校门口是泥泞的小路,学校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图书室和电教室。十年前,我们去了甘肃省定西市高泉小学。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大西北的广阔与干旱,也见识了真正的母亲水窖。孩子们看到新的电脑和图书,眼里闪着光。我给学生们上课时,问他们有什么梦想。有个女孩说,她的愿望是去镇上看一看……

  这些年,我走过了近20个省份、30所乡村学校,看到农村变得越来越好:水通了,电通了,路通了,三层小楼随处可见。在辽宁省康平县张强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图书室、电教室、心理咨询室……该有的都有了;在河北平山的非遗课堂上,支教教师教孩子们制作的机器人格外吸睛……

  慢慢地,我懂了:父亲婉拒的不止是一份差事,他守住的,是心里的一盏灯。

  有首诗说,“有人接棒,村庄褪去忧伤的模样。”父亲当年那碗黄豆汤的暖,如今酿成了更多人的甜;乡村教师们守在灯下的执着,变成了千万盏照亮乡村的灯火。

  又是一年教师节,风里该飘着桂花的味道了。

  罗霄山下,父亲当年种下的那些树,该已亭亭如盖。而树下的孩子们,正背着书包走向更远的地方,身后是越来越亮的——原乡的灯火。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杂志社)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2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