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青年说

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孙道功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院长

  新闻回放

  “‘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才是标准的大学生活”“取快递都算说走就走的旅行”“下楼扔垃圾堪称日常锻炼”……对于体育锻炼,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如此自嘲。如何让年轻的身影活跃在运动场,让运动从“可有可无的选项”变成“每日必做的功课”,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主持人语

  “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折射出一些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实问题。大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他们期待学校给予怎样的支持?今天“青年说”的三篇作品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期待学校构建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体系,并让体育设施的布局管理更加人性化;有的则是从自身反思,提出培养“微习惯”的解决方案。这些青年学子的建议,对高校探索体育教学改革皆有启发。

让大学生尝到运动的“甜头”

胡雨璇

  取快递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下楼扔垃圾是“每日的锻炼”,大学生幽默自嘲的背后反映出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这提醒高校要积极探索体育改革,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

  引体向上、800米跑步等测试,固然很有必要,但如果单纯以“分数过关”倒逼大学生多参与体育锻炼,可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对于体育锻炼,如何引导大学生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这需要高校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运动体系。可以设立体育竞赛制度与积分排行榜,让集体荣誉感成为强大牵引力;可以挖掘宣传“校园体育明星”乃至普通学生的运动故事,使其成为学生身边可感可学的榜样;可以鼓励以实验室或课题组为单位发起“午间健步走”等“微运动”,将运动风尚无缝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延长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青年学生对成就认同具有强烈的渴望。高校不妨尝试打破“体育运动”与“学业发展”之间的壁垒,对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将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与成效,与评优、评奖等人才培养环节关联。当强健的体魄与拼搏的精神被明确赋予成长赛道上的“价值权重”,大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将被更好地激活。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建设的目的,绝非培养精于计算的“积分运动员”,而是以更多正向激励的方式,帮大学生尝到运动的“甜头”。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23级本科生)

爱上运动从培养“微习惯”开始

苏彦

  因学业压力、社交缺失、感受枯燥与心理顾虑等因素,不少大学生将自己禁锢于静态的生活循环中,没有坚持运动的习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不妨从培育自身“每天运动一点点”的微习惯开始,打破“懒得动”的心理惯性。

  不用苛求自己每天挥汗如雨地长跑,也不必强求每周数次的球场酣战,运动的微习惯可以从“跳绳一分钟”“步行十五分钟”这样极易完成的小锻炼开始。

  将运动微习惯融入校园日常生活,需要注重实用性与可持续性。例如,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是课间五分钟的拉伸,或是学习间隙的一段“八段锦”。在形式选择上,不必拘泥于传统体育项目,上下楼梯替代电梯、步行前往实验室、与同学约定每日完成几个深蹲,都具有可行性。运动强度与时长不用刻意追求,关键是要保持“每日发生”的规律性。

  从长远角度来看,微习惯的持续实践将引发从“外部要求”到“内在需求”的深层转变。重复性的行为会重塑大脑神经回路,形成稳定的习惯通路。当微运动成为每天的习惯,我们就会逐渐体验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多巴胺释放与压力缓解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同学抱怨“找不到运动搭子”,这反映了对外部动力的过度依赖。微习惯的培养,正是在构建一种不依赖于他人、不屈服于环境的内在驱动系统。它能够促使我们从“要我动”转向“我要动”,最终在点滴积累中实现体能提升和信心增强。在微习惯的坚持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强健体魄,更是对自我生命主体的认知与掌控。

  (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25级硕士研究生)

提供“便捷设施” 打破“运动惰性”

赵苑辰

  当生活的半径局限于宿舍、教室与食堂,运动的意愿败给了内心的懈怠,“懒得动”便成为一种默认的生活状态。如何让大学生告别运动惰性,提高运动意愿?“建好”并“用活”校园运动设施或许有所帮助。

  “建好”并非单纯地扩建场馆、引进器材,而是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例如,健身房的选址可尽量靠近学生宿舍楼,方便学生日常使用;在实验室旁布设一些开放式器械区,可缓解研究生群体的科研压力。当“去运动”不需要在大学校园里“长途跋涉”,大学生的运动频率也会逐渐提高。

  “用活”则指向管理的智慧与服务的温度。目前高校基本不缺乏先进的体育场馆与健身房,但有的由于管理方式较为僵化,使得运动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高校不妨多倾听学生的真实诉求,并鼓励学生参与场馆的管理与运营。还可以组织一些健身房打卡活动,构建正向激励体系。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育场馆建设也可以用上一些“科技狠活”。例如,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远程指导,提供个性化的锻炼方案,提升体育设施的使用附加值。

  唤醒大学生的运动热情,运动设施的改善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学校多了解大学生运动惰性背后的真实原因,然后逐一破解,帮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

  (作者系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