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乡村 赋能振兴
清晨的徽州天路,云雾缭绕的山崖边,一座改造后的咖啡馆悄然矗立——这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璜尖乡的一处网红打卡点。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原木色的桌椅上,游客们啜饮着山泉水冲泡的咖啡,窗外是绵延起伏的竹海。这座由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设计改造的“崖边生活馆”于2025年初正式营业,如今已成了当地的新地标。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处闲置农房。2023年,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前往当地调研,秉持“设计赋能乡村文旅创新”的理念,将打造乡村咖啡馆作为切入点。该校公共环境艺术系教师郭圣能介绍,通过利用农房限高规定,团队为当地量身设计打造了下沉式观景平台,保留夯土外墙,内部植入现代咖啡业态。
生活馆的开业为越来越多的自驾者和游客提供了休憩之所。学校随后与璜尖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探索用艺术设计服务乡村振兴。
“我们拒绝‘千村一面’,每个项目都坚持‘一村一策’。”安徽工大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宋益民说。
师生们还将课堂延伸至田野,为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镇的特色农产品叶家桥米酒与新市粉丝,量身定制了承载着横山文脉与丹阳湖韵的“新衣”。他们深入新市镇腹地,从横望山的层峦叠翠、文人墨迹中汲取灵感,以活泼的视觉语言和亲和力十足的IP形象,讲述着“绿色、手工”的品质故事。
“太惊艳了!设计师们真正读懂了我们的产品和这片土地。这些包装一推出,产品的‘面子’和‘里子’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初步反馈订单量提高了约30%。”新市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真题真做”的实践模式,正在重塑安徽工大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该校将乡村振兴项目纳入社会实践、毕业设计选题,今年暑期,“祁红探艺”社会实践队以专业视角创新突围,红茶IP形象萌动出圈,十二生肖茶包跃动国潮基因……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对专业价值有了全新认知。”“祁红探艺”社会实践队队员胡少美感慨地说。
在安徽工大党委书记陆林看来,乡村振兴需要多元主体共创。“我们构建了校地企协同机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市场运营,学校专注创意设计。我们运用艺术设计的力量,为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