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左右山谷景区内,华夏脊梁馆与科技体验馆成了当地农村孩子的“科学乐园”。孩子们在这里通过沉浸式互动项目,近距离触摸科学、感受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是提升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石,农村孩子绝不能掉队。相较于城市,农村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短缺是客观现实,而卢龙县左右山谷景区探索的“旅游+科技体验”模式,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具有启发价值的实践样本——它证明社会力量能成为农村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也为资源整合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科学教育正朝着实践性、情境化、全面化方向发展,用好“社会大课堂”是做好农村科学教育的关键举措。这需要当地政府提高政治站位,主动牵头调动社会资源,着力补上农村科学教育的资源短板。一方面,可以动员本地企业以捐资、挂牌、冠名等方式,为农村学校援建科学实验室、科普角等教育场所;另一方面,要做好区域内科普资源统筹,依托当地科协、博物馆、科技馆的资源优势,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形式,让固定的科普资源“动起来”,走到农村孩子身边。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推动校际科学实验资源共享,是解决农村学校“实验难”的有效途径。当前部分农村学校不仅实验仪器不足、可开展的实验项目有限,科学教师力量也相对薄弱。对此,县区教育行政部门需主动作为,打破校际资源壁垒: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城乡学校对口帮扶等机制,推动优质学校的实验设备、教学方案、师资力量向薄弱农村学校辐射,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参与丰富的科学实验。
事实上,农村地区开展科学教育并非只有“劣势”,其独特的地域资源更是不可多得的“优势”。深挖这些资源,开展特色科学体验,农村学校大有可为。农村学校周边的农作物试验田,可以成为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理解农业科学的“天然实验室”;当地的文物古迹,能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同时,接触考古学、材料学等领域的科学知识;周边的厂矿企业,则可以提供工业生产流程、技术应用的直观教学场景。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工匠、农艺师等担任课外辅导员,在真实场景中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真理、勇于探索、服务社会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
农村科学教育的推进,既需要政府的统筹引领,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更需要农村学校主动挖掘自身优势。从卢龙县的“旅游+科技”的探索,到校际资源共享、地域特色科普的实践,每一条路径都在证明:农村科学教育并非“无米之炊”,而是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局干部)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