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中学学生在“智慧课堂”上学习。
周南中学享有“泰安球王”的美誉,女排队多年来蝉联湖南省中学生各项排球比赛冠军。学校供图
2023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
在湖南长沙,有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学——周南中学,正以课程育人的创新实践呼应着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这所由革命教育家朱剑凡于1905年毁家兴学创办的学校,秉承“三心”(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教育理念,建立起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让立德树人从理念走向实践,实现“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目标。
红色铸魂:构建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新格局
周南中学拥有120年办学历史,曾培养出向警予、蔡畅、杨开慧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被誉为“女革命家摇篮”。这里还曾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营地,新民学会19位女会员中有14位来自周南(时为“周南女中”),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学校的血脉之中。基于这一独特优势,学校将红色思政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构建起“课堂浸润—文化熏陶—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红色育人模式。
学校不仅高质量实施国家思政课程,还开发了《毛泽东与周南中学》《周南精神 光耀百年》等系列校本思政读本,开设“红色周南·思政大讲堂”,定期向学生宣讲周南革命先辈故事,让思政教育具象化、本土化。一名高二学生在学习后感言:“通过这些读本,革命先辈不再只是历史书中的名字,而是曾经与我们走在同一片校园里的学长学姐,他们的理想与选择变得如此真实可感。”
学校精心建设红色周南校园文化:建设名人广场,让革命先辈的雕塑伴随学生成长;设立红色周南文化长廊,让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设置朗读亭,学生可自主选择红色经典篇目配乐朗读;校广播站每天至少播放两首红色歌曲,让红歌环绕在校园里;利用课间十分钟,唱响红色旋律,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音乐力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红色种子生根发芽,革命教育如春风化雨,滋养学子心灵,红色文化可视可感,红色精神悄然成长。
最具特色的是学校的红色实践课程。湖南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研学课程,与毛泽东故居、新民学会旧址等共建教育基地,开发了“湘籍革命家成长轨迹”研学路线,开展“我的韶山行”“寻访周南革命先辈”等研学活动。学生们沿着青年毛泽东和周南革命先辈的革命足迹,边走边学边思考,在实景实地中理解革命理想的形成过程。沉浸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灌输与情感认同脱节的问题,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多元赋能:建设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选修课程体系
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校本选修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基础夯实、领域宽广、层次分明”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依托教师特长和本地资源,开发了人文素养、科技创新、艺术审美、健康体育、实践活动、生活技能等六大系列近百门校本选修课,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讲”“千古一梦聊红楼”等课程开发,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树立文化自信;通过“生涯人物面对面”“学生公司”等课程开发,拓展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体验;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设“剪纸艺术”“曲艺快板”“皮影艺术”“捏面人”等课程,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和体验活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兴趣小组活动,而是纳入正式课程管理体系,实行走班上课、学分管理。每学期初,学校会举办课程博览会,各科教师展示课程内容,学生根据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选择。这种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内驱力。2025年8月,由周南中学四名学生组成的参赛团队携人工智能发明作品“海上风电场风电叶片智能预警保护系统”在第十一届国际发明展览会暨“一带一路”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上荣获银奖。其中一名获奖学生说:“是学校的人工智能选修课激发了我的兴趣爱好,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三下午的选修课时间,我能追随自己的兴趣学习,这种感觉很棒。”
校本课程的建设也推动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们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教师自主开发了《化学与生活》《生活与数学》《延伸的语文》《艺术的数学》《预见—生涯》等系列校本教材,其中《化学与生活》荣获省校本教材开发一等奖,实现了教与学的双向赋能。
特色育人:打造“共性基础+个性特色”的民族教育与国防教育课程
作为内地新疆高中班办班学校和青少年航空学校承办学校,周南中学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教育与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构建了“共性基础+个性特色”的特色课程,促进各族学生共同成长,培育未来空天人才。
学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面向少数民族学生设计了一套包含“周末校园文化”课程、“湖湘气韵文化”课程、“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湘疆历史文化”课程等在内的特色课程。以民族教育为主题,学校开设了系列讲座,如“剪不断的湘疆情”“趣说湖南少数民族”“湖南红色地理”“中国民族政策”等;开设校本选修课,如“另一半中国史”“中国少数民族风俗”等;组织“湘疆少年手拉手”活动,举办民族文化节,既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帮助新疆学生更好地适应内地学习生活。来自新疆喀什的学生古丽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对于航空实验班学生,学校不断完善育人机制,立足湖湘文化,传承周南精神,探索出以“五有”课程为抓手的育人体系,即把航空实验班学生培养成为“信念有根、担当有为、遵纪有度、心中有光、团结有爱”的空天少年。学校构建了“文化基础+军事素养+航空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保证文化课质量的前提下,增设国防教育、军事体育、航空理论、模拟飞行等特色课程,与空军航空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合作开发教材,聘请校外专家授课,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军营体验等活动,早期培育飞行学员必备的核心素养。
自2015年承办青少年航空学校以来,学校为空军航空大学输送了大批空军飞行学员,平均出飞率位列全国16所青航校第一,2025年出飞率更是创历史新高,向空军航空大学输送了40名空军飞行学员,其中3名学生被录取为空军航空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双学籍”飞行学员。
民族教育与国防教育特色课程育人体系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国家培养了特殊人才,也丰富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体现了一所历史名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周南中学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这片曾经孕育革命精神的红色土地,正在用课程的力量,塑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长沙市周南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2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