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核心目标,依托产教联合体建设吸引多方主体 “联”为一体仅仅是外部形态,推动多元要素“合”成新机制才是发展机理、逻辑主线和动力保障。只有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事业有机整合、协同规划和统一管理,才能促进新形态、新机制同频发力,形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态势,最终构建起由政府主导、产业集聚、企业引领、学校主动作为、科研机构提供支持的合作模式。
当前,各地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四合作”“五金建设”上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机制创新未能匹配联合形态的发展需求,现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联而不合”现象突出。
组织形式“聚”而利益机制“散”。当前,各地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了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五位一体”多元化的合作组织,但在利益统筹上尚未形成平衡机制、决策机制、分配机制。由于没有创新建立共同体的利益互换互利互融机制,导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办学效益没有在融合中形成合力。
治理结构“联”而协调渠道“堵”。当前,各地市域产教联合体基本上界定了组织结构、运行规则、主要职责及各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但尚未构建统筹协调的指挥系统、工作流程以及奖惩机制。由于没有创新建立共同体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导致各方主体依然只是根据自身目标各行其道,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功能设定“全”而育人协同“弱”。当前,各地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财政拨款、平台支撑、项目扶持等保障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但在育人方面尚未建立资源整合、要素流动、跨界协同机制。由于没有创新建立共同体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依然严峻。
政策设计“高”而执行效果“虚”。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出台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文件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尚未强化政策的操作性、激励性、成长性。由于没有创新建立立法执法一体的协调机制,导致政策执行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挫伤了参与各方的积极性。
破解市域产教联合体“联而不合”难题,关键在于构建目标一致、行动协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实体化融合平台,让“联”的形态通过“合”的实效落地。
优化利益互融机制,激活协同内驱力。首先,明确利益目标,平衡各方诉求。地方政府应构建“政策授权—过程监督—成果培育”闭环体系,做好联合体的宏观调控、秩序维护与公共服务。产业园区需通过引入院校资源强化产教功能融合,争取政策倾斜激发参与动力;企业应在经济价值创造中嵌入公益属性,通过产教融合降低校企合作成本;院校需树立“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利益观,通过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与科创成果转化率,培育服务产业升级的长期资本。其次,厘清资源投入,改进决策机制。建立分类模块化决策体系,政府主导战略规划,园区主导专业布局,企业主导技术创新,院校主导人才培养。构建混合股权议事机制,依据资源投入确定决策权重,实施收益风险共担的同股同权配置,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再次,依据运营贡献,优化利益分配。构建“行政保障+市场驱动”双轨运行机制,项目成果归属集体所有,孵化收益按比例反哺发展。实施项目激励机制,依据大数据量化成员贡献度,提高利益分配的精准性与透明度。
畅通协调沟通渠道,强化组织执行力。首先,优化联合体领导机构,强化统筹指挥。发挥行政权力特有的统筹优势,由各合作组织的高层领导组成联合体理事会,通过定期召开议事会议,确保联合体的统一决策和协调行动,促进区域内各产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其次,完善联合体工作机制,提升协同水平。探索“政策—资源—项目”协同推进机制,规范成员单位的责权利以及奖惩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强中间环节的协调功能,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建立“四合作”“五金建设”联席例会制度,以成果为导向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度,营造集体共治、共享发展的工作生态。再次,利用数智化技术,打通堵点卡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人才需求”“政策支持”三张清单,建立实体上线的人才、科研、服务信息平台,完善供需对接。运用数据管理驾驶舱,实现重要数据在线呈现、关键指标动态分析,打破信息壁垒增强信任。
强化产教协同育人,提升人才竞争力。首先,全过程推进产教融合,强化资源要素流动。支持各方共建“产业学院”等多模态办学模式,对标产业标准构建新型劳动者综合素养的数智模型,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链主企业为主导共建专业体系,将行业标准、工作流程植入课程,对接生产编写教材,立足车间育训一体,推动产教育人要素双向互动。其次,全方位推动跨界协同,实现全链网格化合作。建立跨行业、跨专业及跨区域的产业学院,下沉县域全方位构建立体办学网络。探索“编制在院校、效益在园区、服务在企业”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实行兼职教师培训上岗、产业教授聘期考核、柔性人才职称评聘等人事管理制度,有序推动产教人才的流动共享。再次,多维度推行科教融汇,培养复合型“现代工匠”。建立校企“双导师”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牵引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技术革新,在真实生产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能工巧匠。
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凝聚发展向心力。首先,细化政策条款,保障联合体稳定性。地方政府应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和成果,出台税费减负、金融增资、人才优选、资金扶持、土地划拨等激励政策配套细则,激发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确保联合体高效性。将联合体建设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问责和绩效评价,建立健全动态监管机制和考核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与审计,确保联合体高质量运转。再次,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联合体成长性。地方政府应构建联动机制,统筹推动联合执法、动态监测及“一站式”服务。园区须将毕业生就业率、技师工程师获证率及科技成果孵化率等纳入公共管理考核指标。校企院所则可通过签订违约成本高昂的法律契约,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
(作者李云贵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周卫华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智能化时代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适应性研究”[BJA230035]成果之一)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