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潮声里的生态课表

——日照职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职教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23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万基茹 綦丽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生在教师赵璐的指导下进行微藻实验。 学校供图

学生在教师赵璐的指导下进行微藻实验。 学校供图

翘鼻麻鸭

北红尾鸲

灰鸻

大杓鹬

  夏日里的山东日照,张北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湖面上,鸻鹬、白鹭、黑脸琵鹭……勾勒出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自然与城市共融”的生态画卷,在荣膺“国家级美丽海湾、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背后,跃动着一所高职院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日照职院”)的“蓝色脉搏”。

  这一年,日照职院以科技为笔、人才为墨,全力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精心编织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在潮起潮落间努力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职教答案”。

  校地协同——

  织密海湾生态监测网

  “全国283个海湾,有167个海湾海水优良面积超过85%,布氏鲸、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旗舰品种在多个海湾频频现身。”在2024年7月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点赞了日照美丽海湾建设成果。

  其中,黑脸琵鹭这一珍稀物种在日照的发现,正是由日照职院教师邵光峰首次用镜头捕捉到的。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闯入邵光峰的视野,也源于他无数次在张北湾国家湿地公园的观鸟日常。

  多年来,学校已积累数万张清晰的鸟类图片,数千条视频和鸟鸣录音,涉及300余种鸟类,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上传1000多条记录,在鸟类种类、数量、稀缺性数据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也为张北湾成功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提供了生动的声景素材。

  2023年,该校与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搭建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推动校地协同、产教融合、一体发展。学校发挥自身优势,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成为日照城市发展有力的智囊团。

  同年,学校组成由胡伟博士领队,包括邵光峰博士在内的7人教师科普团。团队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国家级美丽海湾、“声景中国”项目、中华环保联合会“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案例”的申报中,从数据支持、案例内容优化和提报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今年,校地合作喜报频传。1月,张北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和美丽海湾名单;3月,山海天生态环境分局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单位入选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联合发起的“声景中国”项目;4月,张北湾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中华环保联合会第一批生物多样性友好湿地案例,成为13个示范案例之一……这些荣誉都是学校与地方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

  科技赋能——

  激活微藻产业绿动能

  日照职院打造了微藻减排与生物质利用新技术研发中心,致力海洋生物种及水生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中心保存有200余个藻种资源,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微藻种质库,开展海洋微藻资源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

  “微藻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提供溶解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等代谢废物,其种类多样性也直接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海洋技术系赵璐博士深刻阐述了微藻生物的重要性。

  学校将微藻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应用于当地废水处理、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将科研成果在当地水产养殖、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15家相关企业进行转化,累计为企业增收效益近2000万元。

  “学校提供的技术支持,让公司尾水处理成本降低30%,水循环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日照卓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针对工厂化养殖尾水氨氮超标问题,学校团队创新提出“生物膜+微生物制剂”组合处理方案,帮助企业养殖设施智能化改造。

  学校建设养殖废水治理与综合应用日照市工程研究中心,聚焦养殖废水处理工艺、菌藻协同净化技术、智能化治理装备研发等领域,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助力沿海养殖环境综合整治。

  近几年,日照职院凸显“耕海精钢”特色。“耕海”特色重点依托水产养殖技术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海洋渔业全产业链,与行业组织、头部企业对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教学工厂、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加强产教科融合实践平台建设,促进了政行企校的多元联动和资源共享。

  人才反哺——

  锻造环保产业生力军

  在赵璐带领下,刘祥波和同学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微藻调水方法,运用生物固定法将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微藻有机物与氧气,研发的固碳微藻光合反应器固碳效率提高80%。2024年,刘祥波一毕业就被当地环保检测公司山东益大清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抢订。

  “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日照第三方检测公司基本上都有我们的学生,且大多数已成长为企业骨干。”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黄连光介绍。19年来,该专业培养了2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99%,其中80%毕业生投入环境监测与保护行业。

  专业群对接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链,以应用型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由教师带学生做研发,学生学习项目研创、产业化和工程化的全过程技术,促进科研技术服务与教学有效衔接,实现技术人才的培养闭环,促进人岗适配。

  在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过程中,学校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从滩涂养殖到工厂化养殖,再到深远海养殖,实现了教育和产业的“双向奔赴”。

  李宜升是专业群升级转型的直接受益者,2024年毕业后成为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三文鱼养殖工程师,参与项目成功实践了全球首次低纬度远海养殖三文鱼技术,开创了中国深远海规模化养殖的先例。目前,同届6名学生已在日照、江苏的几处基地成长为技术骨干,5名应届生也选择在实习结束后留在基地。

  2021届毕业生朱顺港正服务于“经海”系列深海养殖项目,操控着全球领先的智能网箱,利用集成声呐、激光雷达、鱼脸识别及5G技术实现了精准养殖,成为深远海养殖领域的技术骨干。

  水产养殖专业群打通了水质检测、养殖废水处理、饵料培养、人工繁殖、精深加工、生物提纯等整条产业链,为现代海洋渔业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在沿黄渤海650家养殖企业里,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水产养殖专业群。

  从湿地到深海,从镜头到实验室,日照职院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守护生物多样性的担当,就体现在每一节课堂、每一次调研、每一项技术中。学校将继续用“专业”密织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深耕生物多样性全场域,多维度参与地方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