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①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同于单一的信息技术课程,也不同于相对广泛的综合实践课程,它包含了具体的方法、技术、分支和应用。在学校人工智能通识系列课程之一“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实施中,笔者围绕“产品设计”开设课程,将学生视为“设计者”,将教学成果视为“产品”,结合算力、数据、算法三大基础要素,力求构建一门“有用、能用、会用”的人工智能通识课。
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笔者以“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切入点,用“问题”牵引知识传递,同时结合“技术发展史”或“算法原理”灵活展开。以“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内容讲授为例,该模块涉及范围比较广,单独讲解某个应用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赋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获得感?
为此,笔者采用了六顶帽子思考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设计者”。上课前,学生通过选择6种颜色组成团队,并按照CEO、产品经理、市场经理等角色进行分工。因考虑到人工智能产品设计门槛较高,为增加场景真实性,笔者在学生中征集了一批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拿手帕的跳舞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并在免费平台选择了30多款人工智能产品原型,让学生代入角色主动研究,形成个人知识图谱,获得初步的人机协同思维。
平台算力、数据、算法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三驾马车,也是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但往往容易陷入“技术抽象”的窘境。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墨刀、Axure RP(快速原型设计工具)等软件进行产品原型功能设计时,重点考虑针对现实问题,做成真正的“产品”。在做“产品”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就算力、数据、算法等方面搜寻素材,在项目组内进行讨论,如感知机、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领域传奇人物杰弗里·辛顿的研究故事等,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产品背后的战略意义、社会价值和伦理责任。
授课中笔者发现,团队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长,也能让枯燥的算法知识点瞬间鲜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分享—实践”的思维。基于课堂中挖掘出来的优秀人工智能产品团队,参与了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赛事,在更高的实践平台上获得了成长。
经过实践验证,笔者认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应围绕“学生能听懂、能用、会想”的核心目标,以学生视角优化课程设计,通过多种方法提升课堂互动,通过算力、数据、算法的通俗阐释构建知识框架,真正让人工智能工具成为学生理解未来、规划职业的有力工具。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