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①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正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生产与人类文明的形态。这场技术革命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催生了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时代焦虑:当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超越人类的时候,我们作为人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什么知识更为重要”这一问题。
知识价值本身的历史性变迁,始终与各个时代的社会核心要素紧密相连。在原始社会,知识与生存、生活融为一体,是一种服务于集体生存的整合性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经验、身体示范以及口耳相传来传递。进入农耕时代,随着定居的出现,维护社会与生产的新秩序成为主要需求。此时,以历法、制度、规则为主体的制度化知识变得更为重要。工业革命催生了对标准化、专业化、大规模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因此,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的标准化知识,也就是科学知识,一跃成为价值的顶峰。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在当时就直截了当地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论断。这对于当时乃至今天的教育系统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的演进揭示了一个规律:有价值的知识,总是能最有效地帮助人类应对所处时代的核心挑战。
面对智能时代,知识的价值不再是内容本身的选择,而是新的层次定位。如果说工业革命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信息革命代替了部分流程化的脑力劳动,那么智能革命则正在实现对复杂认知劳动的自动化。人工智能能够高效处理海量的陈述性知识(事实、概念)和程序性知识(如何做),而这恰恰是工业时代教育体系传授的主要内容。当“是什么”和“如何做”都能够部分外包给机器时,知识价值的评判维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跃迁:从“应该掌握哪部分知识内容”转变为“应该如何驾驭知识的获取、评估与创造过程”。这正是从“内容选择”到“层次定位”的转变。
根据修订后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可分为四个层次: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前三者是人工智能的长项,而元认知知识,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包括对自身认知过程的意识、监控和调控能力,成为人类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元认知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它建立在知识层次的基础之上,但扮演着更高级的决策者角色。它决定了在特定情境下,哪些知识是相关的,应该调用何种策略来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批判性地审视、评估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
因此,在智能时代,更为重要的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内容本身,而是主动驾驭和管理知识的元认知知识。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