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陈鹏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普及宣传,是新时代历史学专业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使命担当和重要路径。2019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主线,以培育民族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为目标,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四新”模式。

  树立教研转型发展新理念。专业以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纂修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为契机,树立教学与研究的新理念。一是以该工程推动民族史研究从区域族别史向共同体史转型,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具有的命运共同体性质、整体性特征,以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形成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二是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指导,梳理民族史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盲点,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改革方向。三是建设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整合全国主要民族史教学科研单位力量,为教学科研一体化、融合式、数字化转型提供组织保障,开辟网络新空间。

  重构课程与教材新体系。专业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为主线,重构课程与教材的新体系。按照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优化历史学课程结构和内容,突出中华民族整体性、一体性、交融性的讲授。一是推动“中国民族史”课程群整体转型。改变传统区域族别、民族关系的叙事框架,按照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发展线索,重新设置章节、体例和内容。二是各类史学课程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元素。中国古代史类课程注重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和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类课程注重中华民族复兴史、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史,世界史类课程注重世界民族问题、中外文明比较。三是参编首部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完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体系,修订出版《中国民族史纲要》等北京市精品教材。

  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新路径。专业以国家级史学人才培养计划为牵引,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开展“历史+民族语”“历史+民族学”“历史+大数据”等学科交叉培养以及项目制、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机制改革。一是利用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强基计划试点,培养掌握满语、蒙古语、藏语、察合台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能够利用多民族文献、民族图册等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紧缺人才。二是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有机嵌入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建立史料数据库中心,指导学生运用数字人文方法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三是建好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社会实践类)“边疆史地调查与研究”,实施全员导师制、项目制,打造“辛亥革命与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基本形成”虚拟仿真实验,构建体系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实训机制。四是探索本硕博连读机制,将强基计划培养阶段前移,让有志于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优秀学生尽快崭露头角。

  构建“大思政”宣教新格局。专业以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导向,构建“大思政”宣教新格局。一是录制“中华民族历史”“唐史四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简史”系列通识慕课,通过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学堂在线、超星泛雅等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二是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民族文化宫等机构的相关主题策展,在报刊发表普及文章。三是以蒙曼教授的“曼行国道”活动为代表,运用“道中华”等新媒体平台,向公众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