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使命感引领教育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邢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校不仅要关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技术赋能,更应回归教育本质,深刻认识使命感所具有的引领性作用——它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注入持续动力、强化责任担当,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精神根基。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在办学历程中凝练形成了“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其核心正是使命驱动的教育实践。这一精神拒绝割裂“顶天”的理想与“立地”的实践,强调整体融通、双向贯通,与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航标

  “顶天”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文明视野和世界眼光,跳出学科局限和管理常规,从国家战略、人类文明赓续的高度审视育人使命。这并非好高骛远,而是要以崇高理想照亮现实,以思想深度奠定教育厚度。使命感在此体现为一种价值锚定——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直面复杂世界、心怀家国情怀与人类关切的人。

  高校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将理想信念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近年来,学校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为精神内核,秉持“顶天立地、知行合一”的大学精神,双维发力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行大道、担大任,助力青年成长为兼具夫子精神和君子品格的时代新人。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智慧的传承转化,更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生动实践。

  激发攻坚克难的不竭动能

  使命之所以能成为力量,缘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价值的深度认同、对育人责任的自觉担当。这份使命可转化为抵御诱惑的定力、改革创新的能力与无私奉献的动力。这种使命感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尊崇,更是对民族未来的高度负责,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时代变局中保持定力、在尘世喧嚣中守住初心,以持之以恒的付出,助力一代代青年卓越成长,推动教育事业纵深发展。

  从“愿得此身长报国”的豪情壮志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无数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使命感的强大力量。使命催生的力量,首要体现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它促使教师突破“小我”局限,追求“大我”境界,不仅做传授知识的学问之师,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推动科研不止步于论文发表,而是面向国家所需、人民所求;引导育人工作不局限于校园,而是延伸至社会实践。教育是“慢功夫”“长周期”的事业,唯有以使命感耐住寂寞、守住清贫,潜心教书育人,以培养超越自己的学生为乐、以桃李满天下为荣,才能获得内心充盈与精神富足。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物质回报无法企及的,更是教育工作者无悔付出的力量源泉。

  践行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

  使命,不仅是价值层面的引领与精神层面的驱动,更是一种扎根实践、服务国家的现实担当。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把崇高理想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社会实际需求的具体行动,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真实性与科学性。这种担当,源自对教育功能的整体性认知与历史性自觉,是对“教育何为”与“教育应为”的深度思考和回应。具体体现为高校坚定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职能,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系统与外部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协同共进。

  近年来,曲阜师范大学不断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将传承弘扬儒家师道精神与答好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命题紧密结合,率先倡议并建成全国唯一的以教师文化为主题、以师德教育为特色的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同时,学校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倡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皆以“顶天”之志献策强国、以“立地”之行服务社会,将报国情怀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与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将办学特色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的高度,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有使命、有情怀、有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使命感的涵育与提升,将其贯穿于教育实践全过程,使教育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伟大事业。唯其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走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每一步。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