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学生而言,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状态、一种常态化的习惯,并非易事。为了追求“有效”的阅读,我们既要小心翼翼地指导,又要“漫不经心”地引领。
走进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您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学校有80多个走廊书吧,大厅里还有两个大型的诚信书吧,里边放着丰富多彩的书籍。走进教室里,您会看到教室四周都是书。我们把放在藏书室、图书室里的书籍,放到学生随处可见的地方,努力营造“学校就是图书馆,教室就是阅览室”的浓郁阅读空间。一开始老师们担心:这样书会被孩子“偷”走的!我跟老师们讲,如果有孩子“偷”书,这说明这个孩子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相反我很担心孩子会不理会这些书。我们相继采取了一些干预行动,比如“书吧寻宝”“书吧好书我推荐”等活动,让孩子逐渐知道这些地方有“宝贝”。孩子把书“偷”回家,不拿回来怎么办?这又恰恰成了我校进行诚信教育的一个很好载体。
在信息化时代,与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争夺儿童的阅读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我们尝试开展了“‘三关’阅读”活动,即发动家长每天晚上有半小时固定时间开展家庭阅读活动,这个时间段倡导关电视、关电脑、关手机,或者各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就共同阅读的书进行交流等,力求通过氛围的营造,达到一种“春雨润物,细而无声”的教育。
在学校的读书讲坛上,曲文新同学正有声有色地讲着清朝历史,这是他演讲的第三天。这只是学校读书讲坛的一个缩影,像王俊博讲科学、王东明讲节气、刘星讲体育等一系列读书讲坛,为喜欢读某一方面书籍的孩子提供了平台,带领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除了为期一周的个人讲坛,学校从2013年开始就在大厅里开设了两个读书讲坛,天天坚持常态化的演讲,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拿起话筒,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悟、生活所见,平均每学期有2000多人次参与。
我们一直认为,学生阅读需要干预,这个干预像加油站、像动力机,在学生枯燥乏味时、缺乏耐心时给予其帮助。我们很重视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这种交流没有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很幼稚,也无关紧要,关键是给学生一个倾吐交流的机会,再次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
“有时间阅读”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我们大胆进行语文作业改革,中高年级每天晚上的语文作业是固定的,那就是课外阅读和日记,除此没有其他作业,这样就保证了每天晚上学生都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除了阅读吸纳以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日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我们强调学生日记不在长短,哪怕只有一句话,只要是有感而发的都是好日记。教师们发现,很多学生会在日记上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悟,也会由读书联想到生活中的事情、联想到自己读到的其他书目,这种阅读就是有效的阅读。
学生的有效阅读必须从课堂抓起,这是我们从实践中得到的体会。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坚持阅读。实践中,我们大胆丢弃语文教学习以为常的一些常规做法,以单元为整体,构建了聚焦不同学习目标的认写课、聊书课、群文阅读课等单元系列课型。大胆创新了“四无”教学策略:无过多牵引,给足自主发现创新的空间;无课前预习,培养有限时间高效学习能力;无束缚交流,给学生思维个性发展的平台;无题海习练,实现科学施教、减负增效。
以培养思辨性阅读能力为主的聊书课为例,课堂上我们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表面上看,课堂静悄悄的,实则学生的内心伴随着阅读发生着很多的思考或感悟,这种从文字中读出来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问题牵引,而是提倡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我们坚持“40个学生40位老师”的理念,每一个有发现的孩子都能成为别人的老师,每一个孩子又都要向其他有发现的孩子学习。“我发现……”“我有不同看法”“我来补充”……每一次交流就是一次思维碰撞、观点碰撞之旅。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也是学习共同体当中的一员。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获得感,从而促进他们不断地再阅读、再学习。实践证明,课堂上我们只有给学生思维自由的空间、阅读自由的空间,才能让有效阅读真正发生。
阅读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阅读者的成长。引导学生走上有效阅读的轨道,享受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学会做人做事,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