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背景下,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立足西部地区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出“情怀是源,基础是根,实践是体、创新是魂”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夯实基础层—强铸实践层—精进创新层”出发,依次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创融通”策略,促进学生实现“掌握知识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创新个性发展—具备创新设计能力”的递进,达成厚植家国情怀、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具有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新工人”的目标。
夯实基础层:产教融合,开发“服务西部地区工业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类课程体系
学校深化以产定教、以教促产的融合理念,契合西部地区工业产业链发展需求,“岗课赛证”有效融通,通过课程思政“重情怀”、数理基础课程“提占比”、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接地气”、拓展课程“尚复合”,设置多元化交叉性课程,打造服务上、中、下游全电子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
一是“重情怀”。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贯穿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学工懂工爱工务工”的情怀。
二是“提占比”。学校坚持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数学”“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时长,夯实学生数理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接地气”。专业核心课程按照西部地区工业行业企业需求标准开发设计,教学内容“接地气”,及时增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产学研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思、创。
四是“尚复合”。学校结合新时代工业行业发展趋势,融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智能控制、创客技术等多领域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成为具备复合化专业知识体系的人才。
强铸实践层:科教融汇,构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搭建“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平台。学校依托云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开展混合式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角色思考,促进校企深度对接;校企共建理实虚一体化实训基地,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推动专业数字化升级,实现实训与工业应用接轨;联合院校与企业共建智能制造类“产·科·创”融合基地,聚焦智慧、生态、绿色工业转型,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设立创新创业中心及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共建创新实验室,融合创新创业项目与竞赛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
二是实施“教·训·研·创”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以“教学”实现“定向式”育人,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开展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合行动与学科体系,对接知识、社会与个性发展需求;以“实训”实现“岗位式”育人,依托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和理实虚一体化平台,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企业实际,实现岗位化培养;以“实践”实现“研发式”育人,通过校企院共建“产·科·创”融合基地,引导学生全程参与项目,构建“项目引领+自主研学+创新设计”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以“项目”实现“创新式”育人,借助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多层次、多渠道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问题解决及创新设计能力,全面推动创新素养培养。
精进创新层:专创融通,探索“四创并进”的新工科创新教育方式
一是结合兴趣出创意。通过开设兴趣班,融入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结合制作出创新。通过开设“作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电子、物理、编程等知识,自主制作小冰箱、自动浇灌系统、语音控制系统、爬楼梯机器人等作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三是结合产品出创造。发挥校内外“创业培训”导师队伍作用,将创新创业大赛标准融入课堂,构建“必修+选修”“创业实训活动+创业成果展示”双驱动“专创融通”教育体系。让学生掌握工业产品制造流程,提升产品的实用性。
四是结合项目出创业。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国家、自治区级技能及创新创业比赛,在竞技中掌握项目实施,发掘创业“金点子”,把握工业发展新优势,提升工科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作用。
2016年以来,学校培养新时代工科人才7300多名,就业率较高,专业对口率达95.8%,毕业生业务水平受到广泛好评。学生获得国家技能比赛奖励13项、自治区级技能比赛奖励261项,获奖率在86%以上,位居自治区前列,1名学生获得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参与技术服务26项、社会服务9000多人次。
(佟建波 何勉 曾萍 石永华)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5日 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