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如何理解出台《行动计划》的意义?如何让县中真正强起来、优起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和多位专家。
关键词1:夯基点
记者:《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我国县域普通高中占据普通高中的“半壁江山”,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是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全面加强县中建设,对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期盼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县中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和“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县中发展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和保障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为加快推进城乡普通高中协调发展,促进县中振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为此,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研究制定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经2025年8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并正式印发。
【专家点评】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县中兴,则县域教育兴;县中强,则全县民心安。出台《行动计划》是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教育强国基点的战略举措。振兴县中,必须深刻认识县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在国家教育现代化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特殊作用、在国家城镇化战略中的支点作用,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县域普通高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连接城乡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数以万计县域家庭的教育期待。全国50%的普通高中为县域普通高中,60%的高中生就读于县中,70%的县中在中西部地区。办好县域高中对推动教育公平、支撑乡村振兴、提高人口质量等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2:补短板
记者:请简要介绍《行动计划》研制的主要思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行动计划》的研制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优质资源短缺、办学条件不足、教师队伍薄弱、投入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政策举措。二是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全面梳理制约县中振兴的体制障碍,兼顾改革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统筹考虑县中发展过程中的治理体系、条件保障和内涵发展等关键问题,着力提升县中教育治理能力。三是体现联动性和协同性。深化县中办学机制改革,落实各级政府办学责任,促进部门协调配合,健全高校、优质普通高中等多方参与的县中对口帮扶模式。
记者:目前不少地方县中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如何解决?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行动计划》专门提出实施办学条件改善行动:一是优化学校建设标准。完善国家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指导各省份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本地区建设标准,有序推进县中标准化建设。对达到一定使用年限的校园房屋建筑加强安全管理,消除安全隐患。二是补齐办学短板。按照普通高中培养目标、课程实施的有关要求,重点补齐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学生宿舍等基础设施短板。升级教学仪器设备,加强学科教室、实验设备、体育器械、照明灯具等教学条件配备。
【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杜晓利:硬件设施的安全性、规范性是县中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防范“县中薄弱”的基础防线。《行动计划》从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层面为县中硬件建设划定“底线”。执行中,要完善建设标准,避免“低水平建设”陷阱,强化安全管理,守住“正常运转”底线,通过补齐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短板,为县中“强筋健骨”。
关键词3:迎挑战
记者:《行动计划》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学龄人口的变化?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峰值。普通高中发展将面临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和普及水平持续提升双重挑战。为此《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教育资源扩容行动:一是做好需求预测预警。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结合人口流动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预测省市县学龄人口和学位缺口,科学制定县中布局规划,建立分年度建设项目库,明确每年改扩建、新建学校和新增学位数。二是积极扩大学位供给。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在渡峰时期适当放宽学校规模和班额标准,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闲置资源举办普通高中,以人口集中流入地、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县中。三是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
【专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益明:未来一段时间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加,县域普通高中需要通过持续“扩容”来适应学龄人口变化。《行动计划》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扩资源”,并将“教育资源扩容行动”作为重要举措,这为加快扩大县中学位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期待提供了政策支持。
关键词4:提质量
记者:《行动计划》在提升县中办学质量方面有什么举措?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课程教学提质行动。一是坚持五育并举。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进一步强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决杜绝一味刷题、补课太多等短视行为。二是优化课程实施。要求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制定课程实施规划,合理安排3年课程。强化学校选修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展校园体育、科技、艺术等社团活动。三是深化教学改革。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完善选课走班,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系统培养。落实研究性学习和跨学科教学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化学科实践,开好理化生等实验课。四是强化教研指导。要求省市两级教研机构工作重心下沉,加强对县中的指导。建立省市教研员联系县中机制。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行动计划》还提出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行动,指导地方将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乡村人才振兴规划,明确严禁恶意从县中抢挖优秀师资;实施教育数字化赋能县中行动,通过加快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等措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保障教育公平。
【专家点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汪明:《行动计划》在转变教育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改进课程教学、建强师资队伍、创新体制机制、规范办学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重视的是,用全局观念推动县域高中的改革创新,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而不是只盯着高考升学率。促进县中振兴,一定要避免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行动计划》特别强调,各地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升学率考核下一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朱益明:县中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和优化。上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尊重各县实际诉求,尊重县情与校情,更要支持和激励每个县、每所学校与每名教师(包括校长)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创造。希望县中振兴能够成为创建中国教育发展道路与树立中国教育自信的成功实践。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7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