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是我的IP形象。”在华北油田一处小学的美术教室里,学生们正举着刚捏好的黏土石榴娃挂件,兴奋地向参观者介绍。这些憨态可掬的手工作品将被印在校园文创“团花似锦帆布袋”上,成为独一无二的校园印记。
从曾经整齐划一的“油娃”形象,到如今各具特色的“石榴娃”,这一变化折射出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通过课程重构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让每所“家门口的学校”都能绽放独特光彩,成为“新优质学校”,为破解教育焦虑提供了生动样本。
石油分局聚焦课程这一教育核心载体,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以内涵促优质、以特色铸品牌”的行动举措早有迹可循。自2021年起,该局就通过“课堂教学诊断”和“常规管理诊断”,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各科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把脉问诊”。
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是课程重构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打破学科边界,构建起“基础学科+跨学科模块+综合实践项目”的立体化课程框架。
华北油田东风小学的“海棠+”课程群就是“主题式学习”的典范之一。春日里,学生们观察海棠种子破土,用图表记录生长数据;盛夏时,劳动课上的校园种植与科学课的光合作用知识自然衔接;金秋时节,学生们既探究果实保鲜的化学原理,又设计文创产品方案;寒冬降临,美术课的剪纸、扎染、书法与语文课的冬景诗词相映成趣。
课程重构以“真实问题解决”为导向,优化课程实施路径,将社会热点、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情境,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建立起“问题库—任务单—成果展”一体化机制。
华北油田沧州学校把“问题导向”贯穿于“运河课程”中,针对“运河水质变化与周边生态的关系”,语文教师指导撰写水文观察报告,科学教师带领分析河道污染成因及变迁数据;围绕“运河漕运历史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学校聘请专家解读漕运故事中的商业伦理,梳理沿岸市集演变脉络;面对“如何用艺术呈现运河文化”的问题,美术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生态长卷,音乐教师指导创作运河号子改编曲……这些都被一一记录在“问题库”,最终变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除此之外,企业工程师、非遗传承人等社会资源的引入,为课程重构注入了鲜活力量。华北油田井下学校开发的“城市记忆”课程群引入工程师和非遗传承人,将地质勘探、生态保护、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元素熔于一炉。“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成为理解世界的思维工具。”该校党总支书记李忠旺介绍,实施课程重构以来,学生探究兴趣显著提升,相关实践成果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
课程重构的深入推进,也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强力支撑。石油分局取消升学率考核指标,转而将课程创新度、家校满意度、学生成长曲线等纳入评价体系。“油地联合办学”机制更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通过教师互派、教研互通,薄弱学校也获得了课程开发的专业助力。
“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深层意义,在于回归教育本质——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搭建适合孩子们成长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沧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副局长郝旭光说,“我们要重点关注孩子的成长:放下衡量标尺,我们才能听见花开的声音;突破学科边界,我们才能遇见想要的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7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