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教育家精神 培育涵养的三条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李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今年9月10日教育部举行的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最核心的是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塑造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要抓好抓实宣传引领、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融入教师培养、发展……”

  笔者认为,在教师教育中加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涵养,应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观照自我修养、潜心弘道育人、胸怀家国天下三个方面入手,回答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以何为师”的时代之问。

  1 观照自我修养,

  展师者“人本之韵”

  《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美好相遇,以自身美好的状态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正是师者的意义,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目标所向。教师之责,在育人;育人之基,在正己。教师教育,首先是教师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师应观照自我修养,展“人本之韵”,引领师范生形成对教师形象与教育生活的积极感悟。

  观照自我修养,要求教师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论语》开篇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构建了为学乐、为事乐、为人乐依次递进的自我修养路径。为学乐,因所学在我,乃自主自觉之乐。教师需要有一个终身挚爱的专业领域,对这一领域的挚爱表现,能唤起学生主动投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为事乐,因相善共生,乃美美与共之乐。教育是成人成己之事,教师在给他人带来美好的同时,亦能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人乐,因宁静致远,乃谦谦君子之乐。教师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在美好生活的浸润下,生发出与人为善、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成为学生“如何生活”的示范。

  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师范院校要着眼于师范生的自我修养,涵养其为学、为事、为人的积极品性。为学方面,应以乐学环境厚植为学精神。教师的治学态度、教学情绪、授业状态,都孕育着为学精神的启蒙。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从“利益驱使”转向“旨趣追寻”,由“知识之学”拓为“人生之学”,使之成为自己终身的生活志趣。为事方面,应以优秀文化涵养向上心性,将教育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先进楷模的榜样示范、学校精神的挖掘陶冶,引领学生从一言一事的省思着手,养成积极的为事习惯和生活状态。为人方面,应以广域时空培育德行品质,拓展传统的教师教育边界,立足校家社多维场域,把植根文化基因与置身时代使命相结合,将立德树人工作融入学生大生活、全人生。

  2 潜心弘道育人,

  展师者“情怀之韵”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涵养,基于自我修养,但不应囿于自我场域。教师应对每一个生命保持充分尊重,不断涵养爱人之心,展现师者的“情怀之韵”。教育是一项“仁者爱人”的事业。对“仁”的理解,《论语》中有“刚、毅、木、讷近仁”和“巧言令色,鲜矣仁!”两个鲜明的对比论述,最大的差别在于真实。仁者爱人,是真仁真爱,是师者潜心弘道育人本能情感的自然流露。

  潜心弘道育人,意味着教师对生命主体人生发展的倾情投入。情怀缺失,则随性滋生,可能出现割裂完整人生的教育意向,或以单一静止的标准去度量丰富动态的人生,或以“一时之长短”否定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人生的每一时刻都是极其宝贵的,教育不是牺牲现时而换取未来,而是在师生相遇的任何时刻,教师都有“相信我,你会因为遇到我而变得更好”的信念。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应该由一批对人、对教育、对生活充满真爱的人去承担。在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最好的爱,就是帮助他们爱上教育,让他们因潜心育人而一直生活于美好的环境,成为有情怀的教师。

  教育与生活具有同构性,生活不存,何谈教育?教师的“情怀之韵”,不限于专业领域,更体现在丰富的生活场景。“真仁”的涵养,需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体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室友关系,过高质量的心灵生活。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夯实教育家精神课程支撑、强化教育情怀实践体悟、厚植优秀教师榜样文化、丰富教育主体人际生活、引领师范学子成长反思,形成覆盖师范生全部生活场域的情怀涵养路径。同时,情怀具有延绵性,情怀涵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小课堂”,延伸至学生后续的人生生活中,达到“打开门,遇到光,向前走”的教育效果。

  3 胸怀家国天下,

  展师者“博大之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的教育文化,往往与宏大的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体现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诠释了师者胸怀家国天下的襟怀理想与眼界格局,展现出教育时空无限延绵的“博大之韵”。

  胸怀家国天下,要求教师扎根祖国,放眼世界,远观人生,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实践;服务大众,关爱生命,善作善为,以踏实的教育实践彰明理想。二者共同诠释教师明志与笃行、仰望星空与扎根大地的统一。

  为师者,心胸若不开阔,或沉浸于自我世界自娱自乐,或迷恋于虚拟空间“只见物不见人”,或急功于眼前小利而遗忘大者,或囿于少数学生而忽略大众,则无法承纳教育的“天下之重”。以“一匡天下”之格局开学子之心胸,是培育涵养教育家精神的应然之义。要突破狭隘的学科知识本位,以大视野、宽场域、厚基础重构课程。在第一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学润其心灵、以世界发展之势拓其眼界、以国计民生之策引其思绪、以大师大家之言感其人生。在第二课堂,扎根中国大地,了解社会民情,服务广大民众,拓展生活时空,将怀天下之志落地于行天下之事。学校要引领每一名师范生着眼于整全人生的发展可能,涵养对生活的负责与担当、对每一个生命体的包容与悦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中国教师所生发出的观照自我修养的“人本之韵”、潜心弘道育人的“情怀之韵”、胸怀家国天下的“博大之韵”,鲜活展现了教育家精神涵养的起点、过程和追寻,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师教育提供了中国智慧。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湖北本科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涵养路径研究”[2023514]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