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 通讯员 许梦然)“你可记得防空洞里的烛光?鼓楼医院护士与金陵女大学生轮流值守,在医疗资源匮乏的临时手术台,从黎明缝到又一个黎明……”近日,在长三角高校“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学生朗诵会上,南京医科大学医馨朗诵团的原创作品《银杏记得》讲述了一段跨越烽火岁月的医学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时局动荡,民众饱受疾病与战争折磨。1934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所以“医政”为名的医学院校。
1937年寒冬,日本侵略者逼近镇江。全校师生毅然承担起“江苏省重伤后方医院”救治工作,日夜不休地救护伤员。面对枪林弹雨,他们毫不退缩,以医者的仁心仁术守护生命。日寇进犯南京,全校135名学生与教职员工携图书、仪器溯江而上,经武汉、转长沙、抵沅陵,一路颠沛。恶劣环境下,师生租用民房开课,竭力维持教学不辍。
西迁后方,学校积极建设附属医院,实行分科诊疗。虽仅有46张固定床位,但设立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以及理疗、检验、药局等科室,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苏医邨”。在北碚办学期间,学校在艰难条件下取得不凡业绩:编撰中国第一部医学专业史书《中国医学史》,写下中国第一部细菌学专著《医用细菌学》,创立中国第一个儿科教研室和儿科门诊……他们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用担当回应“为国尽责”。
“这不是普通的树木,这是中国人用脊梁撑起的天空。当和平鸽掠过校园,每一片金黄的叶子,都是永不褪色的勋章。”如今,南京医科大学学子站在舞台上,以《银杏记得》致敬先辈,带领观众重回那个风雨飘摇却信念坚定的年代。台下,由来自第一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影像学院等40余名学生组成的博雅美育主题研学团队,也在这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美育课”中深受触动,体会先辈们的艰辛与坚守,沉浸式感受抗战历史的厚重。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