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然而,社会各界通常都更为重视科技人才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其人文素养特别是法治素养的培育。这种思维上的局限,在微观层面可能给科技人才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合法权益的有效维护带来负面影响。从宏观层面看,还可能引发各类法律纷争,延缓科研创新和技术应用的速度,阻碍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加强对科技人才法治素养的培育,使其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治意识,有助于带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法治轨道上加速推进。
在高校接受学科教育并参与产业实践是大多数科技人才的成长起点,且这一时期也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节点,因此在科技人才法治素养培育方面,高校既应有所作为,又要主动作为。具体而言,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为科技人才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如下支撑:
开设通识课程,强化法治教育。高校可围绕目前新兴技术领域较为典型的公平性、透明性、安全性、可靠性、人权与尊严等涉及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伦理问题,与较为突出的产品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国际合作风险与争端解决等法律问题,有针对性地开设科技伦理、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新型犯罪的风险防控等应用型通识课程,以专题讲解或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青年后备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以及风险意识与合规意识,帮助其形成遵法、守法的理念与动力,巩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认知。
加快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我国当代青年人才的职业生涯与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是高度契合的。彼时,国家更需要掌握跨学科知识和数智技能、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和新挑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意识、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此,高校应尽早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布局,通过网络法学、人工智能法学、数字法学、科技法学等微专业建设、二级学院设立等方式,储备一批既懂科技又懂法律的跨学科人才,让法律在为新兴技术发展保驾护航的同时,也能有效规范技术研发和应用,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
遵循需求导向,提供必要服务。青年后备科技人才从高校毕业后,其自身及所在企事业单位仍然会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而不断遇到与法律相关的新型、疑难问题。高校善于通过多学科联动解决复杂问题,与科技公司、法律服务机构、政府机关均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便于整合各方资源提供适切的社会服务,应充分发挥此优势,根据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开发和提供相关在职法治培训课程、类型化法律问题处理方案、个性化法治服务产品等,以专家指导、外力协助等形式持续为科技人才法治素养提升赋能。
面向长远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地区以及具备较强实力的发展中国家的一致追求。在此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科技创新的理念、方向、侧重点均存在较大差异,利益纷争也很可能持续升级,这既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也给国际竞争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鉴于此,我国必须借助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积极开展新兴技术法律促进、跨境流通和涉外争议法律问题处理、区域协调保护立法等重大议题的理论攻坚,帮助科技人才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竞争力提升,并为将来有效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争端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