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声哞哞,牧歌悠扬。走进扬州大学生态智慧牧场,一排排奶牛整齐地站在转盘式挤奶台上。在仿生脉动机器人的帮助下,300头泌乳牛一小时内即可完成产奶工作。这座现代化牧场每天供应乳制品40余万份,已成为高校服务产业、科技赋能发展的生动样本。
百年牧场,折射出该校长期沉淀的办学基因。1918年,该校创始人张謇先生创办通海农学堂实验牧场,日产牛奶数百磅以供市售,率先在我国农牧教育领域探索“产学互济”。“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浓缩成该校的精神底色并延续至今。
百年传承而今焕发新貌。近年来,该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以改革优化体制机制,以平台促进校地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交织,把高校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能,蹚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之路。
激荡产学研用的奔涌脉动
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是一种能够在基因组中到处“蹦跶”,引起生物变异或进化的基因序列,也是当前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
2023年,该校宋成义教授团队研发的一套转座子系统及配套专利技术,以合同总额1000万元实现转让,成为近年来相关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转化案例。
“从‘书架’走向‘货架’,创新成果要跨越‘死亡之谷’。”宋成义介绍,为降低转化风险,校企以预付资金和市场分红等组合形式推动成果落地。两年来,相关技术已顺利应用于多项基因治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破解“不愿转、不会转、不敢转”的难题,该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平台支撑、转化服务和成果激励体系。
顶层设计上,该校先后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办法》《扬州大学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等,2025年暑期又增设产业技术处,统筹知识产权管理、横向项目运营、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以“一站式”服务打破部门壁垒,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制度举措的革新激励着科研全链条积极转、放心转、高效转。”该校科技处处长杨泽峰介绍,“十四五”以来,学校签订横向合作协议3600余项,横向到账经费比“十三五”期间增长38.2%。
畅通实学研攻的良性循环
夜幕下,禽用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灯火通明,产业导师何海蓉正与团队交流新型疫苗效力评价方案。作为两家生物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她每月定期来校履职,其学生也进入企业工作站开展研究,校企已联合培养10余名研究生、开展近20项技术攻关。
“产业导师不是简单的教学顾问,而是创新共同体的关键枢纽。”何海蓉介绍,自己参与修订培养方案、开展产品研发、共建实训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学校实现了“双向奔赴”。
近5年,该校产业导师与学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600余项,获授权专利400余件,参与完成纵横向项目达1300余项,累计服务地方企业320家。此外,该校已建成实习实训基地740个,创新创业基地224个。
该校党委书记丁建宁认为,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优势互补、价值倍增。“要构建实学研攻的闭环生态,让每一次合作都成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科学研究的‘试验田’和产业升级的‘大熔炉’。”
当前,这一理念已在新能源领域得到印证。不久前,丁建宁领衔的新能源技术与装备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5年,该团队扎根企业累计转移转化重大科研成果30余项,相关组件累计出货量超400吉瓦,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5%。同时,团队还培养了一批活跃在行业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
肩负国计民生的时代担当
夏日的水稻试验田中,该校校长刘巧泉正带领学生进行种子选育,寻找“最大的稻穗”。2024年,该校水稻遗传育种团队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近10年来,该校研创的农业新品种和技术推广面积超5.7亿亩次,新增经济效益超65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刘巧泉表示,学校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履行大学使命:刘秀梵院士团队研制的国际上首个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入选《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100项工程科技成果;张洪程院士团队研发的“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累计推广超千万亩次;大流量泵站关键技术有力服务国家南水北调重大工程……
同时,该校也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今年,该校入选江苏省“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与地方高新区联合开展合作项目20余项,在生物健康、能源材料、装备技术等领域推动“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截至目前,该校已建设校企联盟950多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省部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以该校校园为圆心,以地方和产业为延伸,一幅校企双向奔赴、产教高效融合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