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师生党员研发的智能灌溉系统成功应用于农田。 学校供图
本报讯(通讯员 陈婉萍 记者 龙超凡)“当《沂蒙山》的旋律响起,先辈们的事迹以及坚定的信仰,让我热泪盈眶。”近日,在阳光学院,一场以红色歌剧《沂蒙山》为代表的课程展演落幕。这是艺术学院党员教师李月华歌剧课程第3年面向全校师生进行的成果展示,也是阳光学院党建引领、创新育人模式的写照。
近年来,阳光学院党委充分激发党支部书记的“头雁”引领力、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战斗力,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发展路径。
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载体,是阳光学院党员教师探索教学方式的新尝试,其中党支部书记的“头雁”引领力至关重要。
“让历史活起来,得先让学生动起来。”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负责人、艺术学院教师周鑫带领支部党员发起“船政基因计划”,通过对船政古街、铁胁厂等历史建筑纹样的数字化转译与创新设计,创作出《中国船政文化城》绘本。
福建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跨境电商学院教师施玮的“乡村振兴课堂”则像一场“田野调查”。在宁德市屏南县北墘村,施玮蹲在黄酒作坊里,指导学生林晓用人工智能技术给酒坛印上“孝”字文化标识。“传统酒坛变成文创商品,能够帮助村特色产品‘走出去’。”施玮说。
多年来,阳光学院始终坚持将教师党支部建在教学科研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现已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5个。
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党支部坚持“项目在哪里,支部党员就跟到哪里”,近5年累计攻克50余项产教融合难题。学院项目“盲人地图”首版推出后收到“触感不够,需要声音”的反馈,项目党员小分队面对问题,不断优化智能地图新功能。负责“盲人地图”项目的党员教师罗成立教授说:“我们团队正以地图为媒,构建盲人专属的‘虚拟社群’,让他们能跨越山海,听见彼此的声音。”
智能建造学院教师党支部书记欧建良带领支部党员研发出无人机光电吊舱,以“大倾角小视场”方式看清楚200米距离的地面车牌号码,为南极科考提供了技术方案支持。
阳光学院还鼓励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战斗力,助力产学研融合。在光泽县宏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烟农只需拍摄烟田照片,上传至“烟叶种植面积智慧核查平台”系统,平台便会自动统计烟株数量,误差率低于3%。这是阳光学院黄风华教授带领青年党员教师与企业联合研发的系统,已成为当地烟草管理的“标配工具”。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阳光学院引导党员教师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近5年党员教师获“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及以上荣誉838人次。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03日 第0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