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私密小屋”聊天。 许燕 摄
孩子们在植物角观察。 许燕 摄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比如在户外攀爬时发现一条大青虫,或者总想挑战教师提醒的“危险”区域。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发生在幼儿园的某个空间。早在20世纪,欧洲建筑评论家、设计师伯纳德·屈米就提出了“事件空间”这一概念,意思是空间的价值和意义并非预先给定,而是由在其中发生的事件(人的活动、行为、体验)所塑造和定义的。它启示幼儿园管理者:空间不仅仅是容器,更是激发可能性的工具,幼儿园空间的利用与优化,应当超越单纯的功能分区与安全考量,立足于创造更多的“故事”,以帮助幼儿制造奇遇、积累经验。
空间“有留白”,预留生成弹性
幼儿园的空间应摒弃过度预设,适当“留白”,让幼儿自主创造故事。2020年发布的《江苏省幼儿园教育装备与材料配备指南(试行)》中,区域设置的建议包含运动区、角色区、餐饮区等16个,但一些幼儿园为了满足配备要求,将幼儿园室内外塞得满满当当,或者将路径设计得过于单一,反而阻碍了幼儿的创造。空间“留白”可以通过适当保留一些“未定义”区域来实现。例如,在户外场地设计中,刻意保留一些“未命名”的小树林,幼儿会根据在树林中玩的具体游戏,赋予它们“奇迹森林”“冒险空间”等不同表达。这就可以使幼儿的游戏“事件”不再受标签化的区域名称限制,幼儿会主动关联自身经验,创造各种新奇的“故事”。而在室内,也可以设置一些可移动的屏风,或者由多功能垫子组成的“可变角”,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调整或重新设置环境,从而让材料产生更多可能性。
营造秘密空间与空间边界。在活动空间设计中,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半封闭或具有遮蔽感的小空间,如帐篷、树屋的角落等。这些空间由于其独特的构造,天然地吸引着幼儿聚集于此,进行私语、合作或独自享受静谧时光。在这样的私密空间,幼儿很容易发起各种活动,比如“秘密基地的建造”“规则的谈判”“假想敌讨论”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偶发的争议性“事件”会逐步演变为可辨别、能复制的成熟经验。
此外,要设置清晰且易于观察的“边界”。如用矮篱笆、不同材质的地面进行分隔,可以激发幼儿对“规则”和“领地”概念的思考与挑战。我们发现,如果将教师提醒的“危险区”用透明的矮栅栏而非高墙来隔离,幼儿在感知到边界的同时,由好奇心驱动的“探头探脑”行为本身,就变成了一个探索规则意义的契机。这种设计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交经验的发展,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并尊重规则,培养其创新思维。
空间“会说话”,埋藏探秘线索
设置暗示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幼儿自身或他人的故事“再现”,可以激发幼儿思考和行动。例如,在建构区墙面上展示一些结构不稳定、看似随时可能倒塌的桥梁图片,并配以图文形式的问题:“它为什么不会塌?”在自然角放置放大镜和记录本,以及蚂蚁排队的单张照片或照片集,激发幼儿思考蚂蚁的行为模式。基于“事件”的问题暗示,旨在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在与这些“会说话”的空间互动时,会自然而然产生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观察、思考、猜测和实验。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幼儿不仅能获得感官经验,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重视“未完成”环境的邀请。要创设一些“半成品”环境,主动向幼儿发出邀请,等待他们去“续写”这些未完成的“故事”。例如,在墙面上预留一部分空白画布,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属于自己的作品;在沙池中预先埋入部分管道接口,激发幼儿构建属于他们的“地下管网”;在故事角摆放一些未完成的自编故事集,让幼儿通过想象去编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这些“缺口”不仅会主动向幼儿发出参与和创造的邀请,还会成为新故事的起点。比如,空白画布可能促成一幅“集体壁画”,裸露的管道接口可能会激发一场“地下管网”工程事件。
空间“能表征”,回溯事件痕迹
提供便捷的记录工具。为方便幼儿记录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事件,我园在各个区域配备了一系列易取用、易操作的记录工具,如便签纸、小画板、录音笔、简易相机以及各种符号印章。小班幼儿不会写名字,我们就为他们提供专属的动物头像印章;不会写日期,教师就提前准备可调节的日期打码器。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来表达和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他们可以用画笔在小画板上描绘出大青虫的生动形象,或者用录音笔记录下自己在搭建帐篷时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后的沮丧情绪。这样的记录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回忆自己的经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巧用展架或墙面,创设动态经验展示墙。借助户外活动展示架或室内墙面,可通过“我知道”四步法动态呈现具体事件是如何转化为幼儿经验的。“我知道”四步法,即幼儿通过描述“我已经知道、我还想知道、我如何知道、我知道了什么”,不断重复和强化对于“事件”的理解和探索经验。如探索春雨时,幼儿对春天什么时候第一次打雷、“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有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问题,幼儿记录春雨下的次数,雨前、雨后植物的变化,从而探究出了春雨珍贵的原因。在活动探索过程中,幼儿还合作设计了微项目海报,并在经验展示墙上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幼儿抽象的经验得以生长并变得可视化,这极大增强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认同感。
通过空间赋能,帮助幼儿创造故事、发展经验,其深远意义在于重塑我们对幼儿学习与空间关系的理解:空间不再是成人预设的舞台,而是幼儿通过自身行动不断参与塑造并赋予其意义的生命场域。幼儿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互动、每一次问题解决,都是与空间共同书写的成长叙事。
(作者系扬州大学第二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