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相关要求,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印发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如何破解当前县中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围绕关键问题开展改革攻坚,探索建立促进县中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基教周刊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系列讨论。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实施与“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纲要》明确要求“办强办优基础教育”,这是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战略基石。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县中塌陷”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实现教育公平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为破解此难题,教育部于2025年部署启动了“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推出13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此轮综合改革并非单点突破,而是覆盖招生考试制度、育人模式、办学形态及协同机制的系统性工程。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县中振兴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这标志着县中振兴已从改革试点探索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多部门协同战略。
县中振兴是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重中之重。如何以县中振兴为牵引,统筹推进系列综合改革,对于构建既保障公平入学机会又追求卓越教育质量的基础教育新体系,具有深远意义。
1 公平优质视域下的县中困境
县中的发展困境,是社会、经济与教育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集中显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优质师生资源持续流失。中心城市的重点高中凭借其品牌效应、优越的办学条件与薪酬待遇,持续吸引县中的骨干教师与顶尖学生。这种“虹吸效应”导致县中办学质量下滑,进而更难留住优质师生,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负向循环,严重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的健康与平衡。《行动计划》明确将“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和“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作为优化教育生态的核心任务,正是对此困境的精准回应。
办学模式同质化与评价体系单一。长期以来,许多县中在升学压力下形成了以应试为中心的单一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与选择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诉求。
城乡结构差异下资源配置不均。在财政投入、硬件设施、信息化建设水平等关键领域,县中与城市高中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差距。这种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使得县中在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品质方面常常力不从心,进一步固化了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格局。
2 基教综合改革为县中振兴赋能
13项综合改革项目中,多个项目与县中振兴有直接关联,为破解县中困境提供了一套逻辑严密、措施协同的“组合拳”,其核心在于激发县域高中的内生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要抓住四个改革的着力点。
以中考改革为杠杆,稳定县中发展根基。应通过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如完善指标到校分配机制、严格规范跨区域招生行为等,遏制中心城市重点高中对县域优秀学生的过度吸引,从而稳定地方生源基础。
探索建设综合高中和科学高中,开拓多元特色发展路径。试点建设一批兼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功能的综合高中,探索职普融通新模式,为学生开辟多样化的成才通道。建设科学高中则可聚焦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这两种办学形态的探索,旨在打破县中“千校一面”的局面,引导其依据自身禀赋和地方需求,走上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以分阶段策略平衡学位供给与内涵发展,奠定质量提升基础。未来十年,高中教育仍将处于学位供给紧张的阶段。因此,县中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保基本、兜底线”。在现阶段,政策应给予县中班额设置上适当的宽松与灵活性,优先保障区域内初中毕业生“愿上尽上”,解决“有学上”的核心诉求。这并非对教育质量的妥协,而是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的务实之举。在此基础上,当学位供给压力逐步缓解后,再将工作重心转向内涵质量提升,稳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和教学模式创新,将“小班化教学”等理想模式作为下一阶段的改革目标,最终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平稳过渡。
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支撑,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可借鉴天津等地大力推进“教联体”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对县中而言,构建紧密的校家社协同网络,能够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3 构建县中振兴的协同推进机制
将综合改革政策蓝图转化为现实成果,需要政府、学校与社会多方联动、协同发力。
强化顶层设计与省级政府统筹。各省份应提高站位,将县中振兴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财政投入、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县域高中给予实质性倾斜。建立省级层面的高效协调机制,严格执行招生纪律,并推动城市优质高中与县中建立对口支援、集团化办学的长效合作关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共享。
深化县中内部治理与分阶段内涵建设。一是落实“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激活教师流动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加大对县中教师的定向培训与专业发展支持,并切实提高其薪酬待遇与社会地位,构筑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强磁场”。二是推动适应性教学改革,在当前班额较大的现实条件下,县中应着力提高大班额下的教学效率与质量,积极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探索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尽最大可能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不因班额扩大而明显下滑。三是培育特色办学文化,每所县中都应立足自身历史与地方特色,凝练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增强师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其成为县域的精神文化地标。
构建区域协同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建立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探索以城市名校为引领、联合若干县中和农村初中组建教育集团或联盟。通过师资互派、课程共享、同步教研等方式,实现管理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二是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鼓励县中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需求,开发社会实践课程与职业体验项目,使教育植根于地方发展的沃土,既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为地方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总之,振兴县域普通中学,是新时代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应采取务实的分阶段策略积极推进:短期内,集中力量扩大学位供给,保障入学机会公平;长期来看,持续深化内涵建设,追求教育质量卓越。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深刻的内部变革和广泛的社会协同,让每一所县中都焕发生机,成为承载万千农村家庭希望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为教育强国大厦筑牢坚实基座。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