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京源学校师生共同探讨“AI时代如何科学使用智能产品”。
北京市京源学校教师在录制AI相关内容的主题班会。 学校供图
编者按: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今年5月,《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发布。中国教育迈入AI深度赋能的新时代。如何让AI在校家社共育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AI?如何让新技术真正赋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期校家社周刊聚焦这些话题,希望带给读者一些思考和启发。
随着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的迅猛发展,豆包、DeepSeek等工具已快速融入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5年对全国7个省份的8500余名未成年人的调查显示,有六成多未成年人使用过AI。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这一新技术,成为家校社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让AI成为“垫脚石”而非“绊脚石”
作为新型学习工具,AI的价值与风险并存。调查发现,多数未成年人对生成式AI有较高程度的认可,超过六成未成年人认为使用AI使他们提升了学习兴趣,近七成认为用AI后创新动力增强,还有六成多认为用AI后自学能力增强了。从未成年人对AI的态度可以看出,AI技术在赋能未成年人的学习上具有积极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AI也使未成年人面临潜在的成长风险。调查数据显示,有两成多未成年人存在“想依赖AI,不想自己思考”的惰性,两成多倾向于“只和AI聊天,不愿与真人交流”,还有两成多因为过度使用AI感到焦虑。这些数据暴露出未成年人接触AI易产生影响独立思考、抑制真实社交、依赖与沉迷等问题,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关注。
另外,农村未成年人使用AI存在更多问题,如代写作业比例高于城市学生;“依赖AI不想自己思考”的比例更高;亲子关系差的未成年人“心里有烦恼会去问AI”的比例更高。
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多家庭为孩子制定了AI使用管理规则,农村家长“不管不问”的比例达两成多,比城市家庭高出近5个百分点。部分家长要么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态度,要么采取盲目放任的态度。这种认知与管理的错位,加剧了未成年人技术使用的风险。
这些数据清晰表明,家长的认知偏差、学校的引导缺失、社会的资源不均以及未成年人的成长压力等因素,共同构成了AI技术使用的风险土壤。唯有家校社打破壁垒、协同发力,才能让AI成为助力未成年人成长的“垫脚石”而非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家庭要筑牢用好AI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的认知与引导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AI使用习惯。构建科学的家庭管理体系,需要破除认知误区,建立规则意识,形成与学校的育人合力。
破除认知壁垒。家长的认知偏差是孩子健康使用AI的首要障碍,家长需避免技术恐惧或盲目追捧两个极端。一方面要看到AI的学习价值,如农村家长可引导孩子用AI查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城市家长可借助AI拓展孩子的科普视野等;另一方面家长要警惕孩子对AI技术形成依赖心理,可通过引导孩子将AI生成的答案与自己独立思考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孩子明白“工具可以促进思考但替代不了成长”。家长要更新认知,学习并了解关于AI的知识等。
共建使用规则。家庭可以结合孩子的特点,与孩子共同制定可操作的使用规则。例如不使用AI的代写或直接给答案功能、每天不超过规定使用时长等。管理规则要细化,如小学生使用AI需家长全程陪同,可用于查生字、听故事等辅助学习;初中生可自主使用AI,但需跟家长报告使用目的,时长需有所控制;高中生要禁用AI来完成写作文、写实验报告等需要创造性的任务,可用于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等辅助工作等。
融合实践场景。避免孩子沉迷虚拟交互,需要用真实生活体验减少对AI的依赖。家长要主动参与孩子的AI使用过程,如和孩子一起用AI设计家庭旅行方案等。这种陪伴和互动既能了解孩子的使用动态,又能使孩子树立“现实比虚拟更丰满”“真人交流更有温度”等价值观。家长还可以通过晚餐聊天、家务劳动、外出游玩等场景,帮助孩子重建与真实生活的联结。
学校应引导学生理性使用技术
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需发挥专业优势,将AI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引导未成年人理性驾驭技术,而非被技术裹挟。
融入课程教学。学校要积极开设AI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可侧重对AI的认知,如用AI识别校园植物、生成班级公约等;初中阶段可强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语文课引导学生分析AI创作诗歌与真人创作诗歌的情感差距;高中阶段可聚焦伦理判断,开展AI代写是否算作弊、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辩论。农村教师可结合乡土资源开发“AI+农业”类的课程,如引导学生用AI设计农产品宣传文案等,实现技术与生活的结合。
优化师生互动。师生关系差的未成年人在使用AI时更易产生依赖心理或行为,这提醒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生联结以抵御技术异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多安排互动时间,鼓励学生带着AI生成的答案与困惑与教师进行讨论,或采用“小组合作+AI辅助”的方式,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互助学习。
完善管理机制。学校需建立AI使用的管理制度与评价体系,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对AI的使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记录AI使用轨迹;教师留作业时要附加预防学生用AI代写作业的要求,如要求学生提交解题草稿、附上作文构思等,还可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社会应构建健康的技术使用生态
AI教育不能只靠家庭或学校唱独角戏,需要社会各界协同参与,构建开放、健康的技术使用生态。
整合资源供给。针对农村学校设备不足、资源匮乏的问题,公益组织可捐赠“乡村AI学习包”等物料帮助农村家长与教师。一些乡村电商服务点、农业研究所等还可为农村未成年人增设实践场所,让未成年人在查询农事信息、设计产品包装的过程中感受技术对农村发展的价值,弥合城乡未成年人AI学习的差距。
净化网络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类AI产品的审核,过滤低俗信息等;平台企业应优化青少年模式,自动屏蔽AI的代写、游戏辅助等风险功能,设置“使用时长提醒”“敏感信息预警”等功能。社区要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可利用社区资源开展AI科普活动等。
注入人文内涵。为避免技术沦为“冰冷的工具”,需要在AI教育中彰显技术的温度。例如,社区可邀请返乡青年分享AI助力家乡发展的故事,既要让青少年感受AI的强大功能,还要使他们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
当家长成为理性的守护者,学校成为专业的引导者,社会成为积极的支撑者,三者同向同行,才能让新技术真正服务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孩子在数智时代都能成长为“有温度、会思考、善创造”的人。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规划课题“人工智能背景下少年儿童思想引领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5037]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