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卓越工程文化涵育新时代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柴华 王云娇 林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程科技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变量,工程教育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在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高校亟须以深化高等工程教育范式改革为契机,以卓越工程文化重塑育人逻辑,为锻造新时代大国工匠注入精神内核。

  现实困境:技术理性主导下的文化失范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的复兴。这使得工程教育的本质愈发彰显出文明的传承与接力能力。然而,伦理失规、教育脱嵌和话语式微等文化困境也日渐凸显。

  伦理失规。当现有的伦理规范、法律框架和社会监督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时,技术凭借其强大能力超越了工具属性。一旦技术逻辑取代人本逻辑成为社会主导逻辑,人类固有的价值体系就会受到冲击、侵蚀和瓦解。

  教育脱嵌。当代大学工程教育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考虑工程伦理的可接受性,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中,伦理理论和伦理案例的引入仍显不足,工程教育在工程实践的应用转化以及对技术理论的反哺能力方面也有待提升。

  话语式微。中国工程教育有待填补面向硕博培养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空白,走出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的认知困境。亟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话语体系,从文明根脉中重建具有文化辨识度的话语自信。

  逻辑重构:卓越工程文化的内涵与五维耦合育人模型

  卓越工程文化是在传统工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铸就卓越为核心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文化。它是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制度规范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家国情怀、责任伦理、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突破五维动态耦合的文明新形态。

  纵向价值递进,深入强化卓越工程文化育人实效。家国情怀是工程教育的文化底色和价值导向,回答“为什么创新”;责任伦理是工程教育的底线红线,回答“如何负责任地创新”;国际视野提升工程教育的创新高度,回答“何为卓越的创新”;工匠精神为工程育人提供方法论指导,回答“怎样实现卓越的创新”;创新突破驱动能级跃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卓越创新”。这五者构成了“价值导向—行为约束—融合发展—方法支撑—动力提升”的递进逻辑。

  横向功能互补,协同提升卓越工程师的综合素养。家国情怀是责任伦理的道德内驱动力,为工匠精神和创新突破明确使命方向;责任伦理防范因创新失控而产生的反向效果,避免工匠精神被异化为技术偏执;国际视野开拓责任伦理和工匠精神的思维场域,在横向比较与多元融合中提升创新效能;工匠精神是创新的技术基础,使家国情怀落地为现实成果;创新突破延展工匠精神的应用边界,进一步强化责任伦理的实践效能。这五者相互强化、互动共生。

  破局之策:卓越工程文化育人生态的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以文化唤醒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构建卓越工程文化育人新生态,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价值重塑和文化回归,是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营造“文化滋养型”校园环境,厚植工程育人的文化土壤。首先,要深入挖掘工程文化资源,讲好高校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故事,激励新一代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胸怀“国之大者”,砥砺工程报国初心。其次,要注重毕业宣誓等仪式教育,让学生铭记服务国家所需、人民所向的铮铮诺言。再次,要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凝练工程文化符号体系,通过特色工程文化活动,推动卓越工程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重构“文化渗透型”课程架构,筑牢工程育人的文化根基。课程是工程育人的主渠道。要推动课程体系转型升级,突破“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拼盘模式,打造集专业课程、伦理案例、文化史观于一体的融合课程群。通过引入特色文化通识教育,构建整合技术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关联认知体系,实现纵向的文化渗透。同时,开展中外案例比较研究,横向引导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思考不同文明下的工程哲学差异。

  打造“文化融合型”实践平台,深化工程育人的文化体悟。工程实践是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实训基地的技术导向,推动大学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与工程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集学术探索、产业创新、城市精神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和合共生型实践平台与育人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引导师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场域中的工程技艺,感受“国之重器”背后的文化底蕴和中国力量,培育兼具创新维度、技术深度、文化厚度与责任高度的大国工匠。

  引入“文化导向型”评价标准,完善工程育人的价值引领。评价体系是工程教育的量化表征。一方面,要建立涵盖专业教师、企业工匠、文化导师三重身份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教育教学实绩、工匠精神和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聘的综合指标,培育大国良师。另一方面,要健全技术与文化的双轨型育人评价机制,在专业课程考核、项目实践活动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动态测评学生对卓越工程文化的认知、转化和传播,确保卓越工程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