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卓越工程师学院“出海”:

共塑全球工程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本报记者 张滢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6所中国高校,与来自西班牙、巴西、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的8所高校郑重签约,共建6所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海外卓工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8所高校联合来自7个国家的10所高校共建8所海外卓工院。

  这不仅是数量的攀升,更是质变的开始。当前,一场关乎全球工程教育未来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发生:发轫于中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与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系统化姿态“扬帆出海”,为世界贡献工程教育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致力于与全球伙伴共塑工程教育的新生态。

  1 布局:立足中国,拥抱世界

  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出海”,是一次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深远布局,更是国家战略、产业需求与教育发展系统协同的必然结果。

  服务国家战略,为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人才基石。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落实“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全球治理”四大倡议紧密相连。当中国铁建、中国中车等企业的业务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当雅万高铁飞驰、巴西萨尔瓦多跨海大桥启动建设,这些标志性的“中国名片”工程,急需大量既精通中国技术标准,又深谙当地国情文化的本土化工程师。海外卓工院的建立,正是为了给这些重大合作项目提供坚实、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实现“软硬联通”。

  响应产业诉求,破解中国企业“出海”进程中的“人才荒”瓶颈。“一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精通国际规则、掌握前沿技术且深谙跨国文化交流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将是企业未来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基石。”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佃龙道出了企业的心声: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已从早期的设备出口、工程承包,迈向“产品+服务+标准+人才”的全产业链输出。与之配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必须同步“出海”,才能保障中国技术和模式在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与长久生命力。

  倒逼教育变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在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看来,建设海外卓工院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育人体系”。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将促使国内高校打破学科壁垒、院系壁垒,建立更灵活的跨境教学组织和管理机制。正如他所强调的“真需求、真委托、真研究、真应用、真育人”原则——在海外复杂工程场景的淬炼下,反向推动国内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标准上的全面革新与升级。

  2 路径:多元探索,模式创新

  海外卓工院的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供遵循,而是基于不同的文明土壤,探索多元而富有生命力的实践路径。

  校企协同,重大项目驱动。海外卓工院具有明显的校企国际化深度协同色彩。例如,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签约仪式上,参与签约的不仅有中南大学与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两所高校,还有来自中国的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印尼的青美邦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未来,海外卓工院的人才培养将直接锚定中国企业的海外重大工程一线,实现属地中国学生“在战场上学打仗”。学生将在国际化团队中直面复杂工程挑战,全过程参与从研发设计、实验到成果应用转化,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与全球协作能力。

  校校携手,融合优势资源。高校间通过深度合作,共同构建融合中外的培养体系。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分别与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签署协议,共建两所海外卓工院。目前,该校正紧密对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业务的交通、能源领域中资企业,切实掌握他们的科研与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卓越工程师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实施三类海外卓越工程师专项,包括海外卓越工程师全日制派出专项、海外卓越工程师企业在职硕博士专项、海外工程师硕博来华留学项目等,系统化地满足不同来源、不同阶段人才的培养需求。

  标准先行,推动国际互认。让中国工程教育的标准与世界对话、互认,是海外卓工院建设的深层目标。9月27日,中国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达成联合共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副校长安娜·科尔表示,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与培养模式,已获得世界顶尖大学的广泛认可。当前,中外高校在共建海外卓工院的过程中,正致力于从不同模式中形成共同认可的质量标准,推动学位互认、学分互换,从而增强人才的全球流动性与职业发展的包容性。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合作,更是规则层面的软联通,旨在形成可引领全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数字赋能,重塑教学形态。海外卓工院的建设天然携带数字时代的基因。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副校长何塞·弗朗西斯科·蒙塞拉特介绍,该校从本科一年级起就将人工智能、数据素养融入课程。这种前瞻性的布局,确保了培养出的工程师能够熟练运用最新工具,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这一理念在产业端也得到了有力呼应。中国中车核心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林树建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已构建覆盖整车、系统、部件的全链条仿真实验平台,为跨国、跨校联合研发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共享资源。

  3 愿景:面向未来,共塑生态

  海外卓工院的建立,不仅关乎全球工程教育的未来走向,更关乎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命运。

  重塑工程教育的价值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工程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更要塑造具有全球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世界公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既是技术攻坚者,也应是全球协作者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能够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工程智慧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构建开放包容的合作生态。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共建中法航空学院,到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非洲首所交通大学——尼日利亚联邦交通大学,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全球工程教育合作的多彩画卷。在这个创新生态中,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彼此赋能、共同成长。

  开辟文明互鉴的新境界。教育交流是最深入、最持久的人文交流。通过海外卓工院,不同文明的智慧得以汇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高校得以更深入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与各国伙伴携手实现从人才培养到文化互鉴、从友谊播种到未来共创的全面提升。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关口,中国正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支点,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擘画全球工程教育新图景。在卓越工程师学院“出海”的航道上,当来自不同文化的工程师携手共进,当创新火花在文明互鉴中迸发,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革新与个人成长,更是人类共同迈向的美好未来。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