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聚焦主线,以转型升级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西鸣轩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民族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西南民族大学正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行动和成效,有力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民大何为”的时代课题。

  深化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改革

  学科专业是大学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民族高校要构建结构更加协调、特色更加彰显、机制更加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提出“一条主线贯穿、两个高地赋能”的发展思路,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力打造以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的“和合共进、文明共兴”新高地,聚力打造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生态优先、繁荣发展”新高地,把全面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突破点。

  一是形成持续调整优化机制,实质性推动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多学科综合建设。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重点培育草学、兽医等博士点学科,发展文物、国家安全学、“人工智能+”等学科集群,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构建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完善分层分类建设机制,推动形成以高水平学科引领、优势学科带动、交叉学科助力的学科梯级发展新格局,构建以目标任务和产出为主导的学科资源投入与评估体系。三是强化特色发展机制,统筹发挥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和“青藏高原研究院”学科平台作用,聚焦“汉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与现实,聚焦青藏高原“三生”“三牧”,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研究、理工农医类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完善提质升级机制,从建设一流师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推进成果转化、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五个方面发力,促进学科要素更加协调、整体水平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族高校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学生思政工作体系建设,推动校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质升级,打造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式校园。二是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内涵。三是要健全人才培养全环节质量标准及资源投入、激励机制,建立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四是要深化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建好建强现代产业学院。五是要坚持强教必先强师,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形成教育家精神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通过有组织的培育,培养一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民族教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形成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

  构建立体开放办学新格局

  民族高校要立足自身特点,厚植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的优势,构建立体开放办学新格局,推动民族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主动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突出特色,持续以有组织的育人、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服务,提升民族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

  近年来,学校在汉藏羌彝走廊、青藏高原研究等领域已形成了鲜明特色和明显优势。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重要决策部署,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点方向,围绕青藏高原和国家战略腹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求,持续培育重大理论和研究成果,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同时,通过实施重大重点项目培育计划、高质量成果转化推广计划、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计划,有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国家、行业、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共建更多实质性的校地、校校、校企“创新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提高对外合作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学校的办学贡献度。

  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族高校而言,唯有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方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在加快区域教育振兴和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有所作为。

  当前,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准确把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立发展目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以此推进现代化教育治理,充分实现教育善治愿景。

  在推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核心是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前提是坚持依法治校,全面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重点是增强改革系统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机制改革和统筹管理体制改革,从而全面激发学校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