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25-10-15 作者:朱秋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立足学生成长规律和品德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浙江省)牵头高校作用,依托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协同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体谋划、系统深化、多元支撑的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育人链贯通各学段、贯穿全过程。

  一体谋划,深化一体化育人机制

  学校聚焦思政教育重要环节,打破学段壁垒,以点带面形成“校地共建、联盟共进、跨省共育”的系统格局。

  校地共建,试点一体化育人共同体。学校与杭州三区教育局、中小学共建“思政学院”,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教研共进、资源共享。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联合多地教育局共同推进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

  联盟共进,打造一条链育人大格局。根据省教育厅统筹部署,学校协力组建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协同省域、设区市两级联盟,形成“政府主导—联盟指导—高校牵引—中小学协同”的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通过资源整合与成果展示,推动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区域经验推广,形成了系统推进、互促共赢的工作格局。

  跨省共育,构建一盘棋育人新机制。学校构建“学校—部门—学院”三级运行机制,成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以思政职能部门为主体组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与浙江、陕西等9省区共建70余个基地。各学院开展“大手拉小手”红色研学活动,形成跨地区、跨学段协同育人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系统深化,多举措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坚持价值导向,破解理论与青春不同频的现实问题,以内容创新、载体融合、形式多样为抓手,构建“馆课引领—实践塑造—宣讲转化”三阶递进模式,系统提升育人实效。

  凸显真理育人,建设馆课融合大思政课。学校依托校史和地方红色资源,探索形成“馆课—馆校—馆际”教学模式。推出“二十大青年说”“红船精神”“八八战略”“共同富裕”等系列主题思政课。建设红色档案馆、丝绸博物馆、亚运文化展馆等思政课馆群。通过图文实物、虚拟现实交互、线上展播等方式,推出红色经典歌剧、手绘地图、数字展厅等项目,上线“红传铸魂”平台和“红馆讲解直播间”,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思想认同。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拓展课程化实践空间。学校构建思政课实践地图,集成循迹溯源、红色印迹等主题资源,形成“理论教学—实践体验—情感共鸣”育人闭环。与延安、南湖纪念馆、下姜村等共建教学基地,打造“青少年研学+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多维育人体系。辅导员、基地导师送课上门,以沉浸式课本剧、云直播宣讲等形式,丰富课堂表达,增强育人实效。

  探索青春路径,推进主题化宣讲思政微课。学校创建“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宣讲体系,依托学生科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项目,孵化“窗口青年说”“代码里的中国芯”等系列主题课程。红信讲习团、青春宣讲团以微党课、微团课、红色剧本、浙里科学家故事直播间、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面向高校与中小学宣讲,让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时代感。

  多元支撑,建强一体化师资体系

  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根本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以高校大师资联动、跨学段师资结对、一体化研训等机制,完善教师协同与成长体系。

  多向协同,强化大思政育人团队。学校跨学院组建大思政团队,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通过“创翼工作坊”“青蓝携手工程”等平台,联合专业课教师开发“案例+微课”课程集,探索“思政+专业”融合路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红传联盟”“丝路启梦”等工作室,推动实践育人项目持续创新。

  多维衔接,推进跨学段结对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多所中小学结对。马院教师担任临安区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名誉院长、钱塘区一体化教研员和中小学思政副校长,指导课程设计、示范授课、巡回评课,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落地。

  多链联动,形成一体化研训机制。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围绕浙江省教育厅部署,联动省域、设区市两级联盟,共同打造示范金课、典型案例与示范团队,形成“同题异构、同课共讲、同行共研”的师资研训机制。通过共建数字化平台,开发建设课程库、案例库、视频库,实现思政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三创”人才培养的文化涵育机制[jgzd202214]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