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现场。 组委会供图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特别报道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
10月的秋风再起,创新氛围萦绕中原大地。10月13日—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及同期活动在河南郑州举行。
一场场角逐、一个个展演、一次次交流,不断叩响科技、文明、未来的大门。世界认真聆听着“我敢闯,我会创”的青春宣言。
勇闯前沿科技无人区
赛场上,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有百折不挠的韧劲。
“当你真的去开拓了一个此前没人做过的新方向,就好像终于翻过了一座山,很辛苦但是很爽。”获得总决赛冠军的清华大学万格智能团队创始人陈威廉说。
这个由清华大学本科生组成的创新团队,立志“超越马斯克”。他们自主开发的智人HRM模型,突破了现在大语言模型需要大量数据训练和无法真正处理复杂任务的痛点,平均任务成本仅为传统大模型的1%,真正实现了高性能、低成本的AI愿景。
赛场上,青春的目光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和前沿科技,无畏向前。今年大赛高教主赛道增设低空经济、生物技术、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5个参赛项目类型,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关键领域,开展创新攻关。其中,低空经济赛道项目9.2万个、生物技术赛道项目6.3万个、量子科技赛道项目1.9万个、新能源赛道项目8万个、新材料赛道项目9.4万个,显示出青年学子勇闯创新无人区的胆识和锐气。
创新的种子如何萌芽?
大学,是温床。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不仅能观看卫星发射点燃梦想,还有机会进入专业实验平台模拟太空环境,该校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小卫星班班长姚尊皓创新研究出了新体制“细胞”式卫星架构,以变构进行卫星自我修复,延长卫星寿命;在浙江大学,启真交叉学科创新创业实验室会聚30多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帮助他们“组团”创新创业……
“学生们卓越的创新能力,鼓舞人心。”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表示,郑州大学将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一批跨学科、开放式实践平台与孵化基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助力更多学子在创新创业浪潮中建功立业。
剑指产业之需出成果
当车间里的机械臂挥舞之时,由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博士生陈文武团队研发的“智能三维视觉传感器”让机器人也能穿绣花针。“正因深入企业,我们才了解到企业扩大产线高成本投入背后,对于小型化、微米级精度视觉传感器的迫切需求。”陈文武说。
当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启动之时,由内蒙古科技大学2022级本科生李岩团队研发的“稀土金属陶瓷盾构机刀圈”将发挥重要作用。“刀圈的硬度与韧性难以兼得,我们的创新点正来源于这一产业难题。”李岩说。
创新的种子如何生长?
产业,是沃土。
李岩的项目指导教师、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授程军带着团队扎进产业一线。在火热的浇铸现场,他看到学生们创新的火苗越燃越旺。“只要在真实生产情境中,本科生做出创新成果便不难。”程军说。
本届大赛共吸引3104个企业申报命题6976个,参与企业和入选命题数比去年分别增长34%和27%。产业赛道专门增设的“区域特色产业组”,引导高校聚焦河南省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参赛,助力中部地区崛起,增设的“成果转化组”,共有19.3万个项目、47.2万人次参加。创下新高的数字,是大赛坚持“产业出题、高校揭榜、学生答题”的佐证。
在大赛优秀项目展暨资源对接会上,记者见证了创新种子落地的关键一步。
对接会发布了10亿元大赛系列专项投资基金,引导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并搭建“数字赋能精准匹配”资源对接平台。现场,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张金辉表示:“永远不要低估一颗种子的力量。我们期待通过大赛,不断发现更多金种子,培养更多好苗子。”
拥抱世界舞台向未来
塔吉克斯坦商业大学本科生法赫瑞丁团队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联合研发的农作物表型无人遥感技术,精准识别病虫害,助力塔吉克斯坦农业转型,获得了中亚赛区金奖。
“竞争非常激烈,但和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一起交流收获很大,能看到在这个飞速运转的世界,年轻人都在用各自领域的创新技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希望明年能继续参加比赛。”法赫瑞丁说。
获得新西兰区域赛金奖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学生拉克伦·坎贝尔·泰特的创新项目与人工智能相关,在大赛现场,他总能找到“共鸣”:“我越发感觉人工智能是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我希望和各国伙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微笑,成为各国选手友谊的开始;合作,则是大家默契的共识。
创新的种子如何播撒?
交流,是渠道。
今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首设港澳区域赛,并实现全球多点布局,在欧洲、非洲等地举办七大区域赛,赛事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世界青年学生高度关注、广泛参与的创新实践平台。大赛期间还举办了世界大学生创新大会,发布《世界大学生创新指数报告(2025)》《智慧教育时代的创新密码:世界大学生创新发展报告(2025)》。
全球创新浪潮正掀起新的高潮。千帆竞发,青年学子前赴后继,争做弄潮儿。
本报郑州10月15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6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